一、苗族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压力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实现逾7亿人口摘掉贫困帽子。但是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据统计,全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贫困现象是阻拦中西部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在苗族聚居地区,更是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压力大。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2014年对全国五个苗族单列县的调查,得知在该五县206万人口中,贫困人口达61.8万,占总人口的30%。苗族地区底子最薄,条件最差,脱贫难度最大,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时不待我,形势逼人。
苗族地区要在6年时间内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选准正确扶贫办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科学谋划,精准扶贫。笔者认为,苗族地区除了实施常规扶贫开发措施外,应当加大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开辟一条民族文化搭台绿色经济唱戏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二、发掘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因素
开辟利用苗族传统文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蹊径,着力点在于发掘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因素。苗族传统优秀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累积传承下来的,它是苗族人民劳动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从原始社会开始,苗族就发展和掌握了诸多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水稻为显著标志的“五大发明”,是苗族先民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苗族文明与中华文明一道,历经五千年磨砺,至今留下了丰富灿烂、绚丽多姿的瑰宝。苗族在成千上万年的物质生活中传承下来的生产习俗、工商习俗、生活习俗、游艺习俗以及宗教习俗等等,是苗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的产物。传承和弘扬苗族优秀文化,对于加快苗族地区和谐发展,促进脱贫致富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苗族农耕习俗蕴藏着最为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众多的苗族习俗中,二月二“青草节”、三月三“踏青节”、四月八“乌饭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禾蔸节”、七月十五的“尝新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的“罢谷节”、十月的“苗年”和“庆鼓堂”,等等,都和农事有关。湖南城步苗族盛行过“六月六”,俗称“半年节”。苗族先民认为这天是“五谷神”的生日,要隆重祭祀。这一天,苗民清晨起床洗脸净手后,用香烛、冥钱、米酒、供果等祭品,放在一丘面积较宽的稻田边祭祀这尊专管五谷丰歉的山神——“五谷神”。祭祀完毕后,再用小竹片夹一张冥钱分插在各处的田头地角,以确保稻田无蝗虫、鸟兽不糟蹋粮食,这叫六月六“挂田青”,有山歌为证:“六月初六挂田青,田边敬奉五谷神;护佑庄稼收成好,天地神人护阳春……”因为农历六月也是蝗虫啃噬禾苗的旺季,因此“六月六”又成为“降虫节”。这一天,村寨的“会首”们分头到各家各户去筹资,购买或扎制龙头、冥钱、供果等,为了方便“降虫”,只舞龙头,省去龙身。祭品齐备后,由“会首”带领村民先去庙中祭祀,然后敲锣打鼓前往田间“降虫”,锣鼓鞭炮声越响,蝗虫就越怕,蝗害就越少。有山歌为证:“六月初六太阳红,舞起神龙去降虫;指望蝗虫都死去,谷无空壳米无虫……”城步苗族也有在这一天祭祀“山魈娘娘”的习俗。“山魈娘娘”是掌管山林中全部鸟雀和野兽的“山神”,若不敬奉她,她就会指使山中鸟雀、野猪等下山进田糟蹋庄稼,致使阳春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苗民们对这尊“山神”也要购置供果祭物上山祭祀,有歌唱曰:“六月初六敬山神,‘山魈娘娘’请听清:管好鸟兽莫捣乱,莫进农田毁阳春。护佑今年收成好,秋后丰收再酬神……”而贵州省剑河县、雷山县、台江县等地苗族则流行农历六月上旬过“卯节”的习俗,这是一个具有稻作与人口生产双重文化内涵的节日,其过节形式是取稻禾心和糯米饭祭祖,确保秧苗长好稻谷丰收。
苗族先民的植树护树习俗是最为可贵的绿色发展文化。村寨门口植“水口树”,村寨后山植“护龙树”,保护风景,绿化环境,培养人脉龙脉,为历代苗胞所看重。这些树木基本都是四季长青的杉树、松树、樟树、枫树、银杏树、红豆杉、松柏树等珍贵树种。按苗族规矩,这些树都是“神树”,受到永久保护,谁也不敢砍伐,盗伐者将被赶出村寨。在城步苗乡的儒林镇大木山村、冷水坪村,兰蓉乡的新寨村、会龙村,白毛坪乡的黄伞村、侯家寨村,长安营乡的八树村、大寨村、长坪村,汀坪的团心寨村、高桥村,五团镇的恒州村、茶元村等等,村前村后都保存着上千年的古杉、古柏、古榕、古松、古枫、古樟和青钱柳、水青刚等等,成群成片,高大茂密。古树名木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的甚至与苗族人民的生存相关。在城步儒林镇冷水坪村周家团,有一棵生存了七百多年的“神树”——“倒栽杉树”。宋末,居住在该县盘石等地的周家人,感觉在这里生存不发人脉。想调换一处地方居住,以发子发孙,繁衍人口。周家先祖便找到了冷水坪这个地方,发现这里地势开阔,青山环绕,水流淙淙,且土质肥沃。为了验证这里是否是个宜居之地,周家先祖便砍来一枝鲜嫩的杉树枝,倒插在后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中,周氏族长对同来的族人说,要是栽活了,说明是一处宜居之地,举族搬来此处定居;要是栽不活,说明此处不宜居住。第二年春天,周家先祖又找到冷水坪,竟然发现这棵杉树枝长活了,发出了嫩绿鲜活的枝叶,在盈盈春风中舞动,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到来。周家先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随后的日子里,周家族人陆续搬到冷水坪,果然人丁兴旺,代代兴隆。700多年来,这里的周家家族已发展到数万人,后人们纷纷又搬迁至兰蓉、西岩甚至广西灵川等地发展。
苗族的居住习俗也体现了绿色发展观。苗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区,苗族人对居住地的选择,要求依山傍水,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因为山区平地少,坡地多,为了延续生存,苗族人选择将坡地用作居住,将平地用于耕作。即使在坡地居住,也不会将坡地夷为平地,而是依山势建筑吊脚楼,使木楼一半靠在山岭斜坡上,一半悬在空中,最有效地保护了山林,未致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苗族的吊脚楼建筑,既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又构筑了苗族建筑的独特奇观,勾檐半拱,重重叠叠,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成为苗乡山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苗族的祭祀习俗更是绿色发展观的体现。苗族先民认为水稻是“神犬”带来的,所以苗族人开鼎舀的第一碗饭要用来敬狗,不论饭多饭少,首先要保证让狗吃饱,“狗吃第一碗饭”成为规矩,流传至今。敬仰神树奇石,初一十五,逢年过节,烧香焚纸祭祀,有的还将孩童带到神树奇石处“寄名”,取名“石保”(宝)、“树生”之类的,认神树奇石为“干爸”,以期得到护佑,健康成长,长寿百岁。禁伐“水口树”和“后龙树”,哪怕干枯倒地也不能砍伐,让其自生自灭,所以苗族村寨往往古木参天,生机盎然。
三、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绿色扶贫精准扶贫
(一)发掘苗族美食文化,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苗族的传统美食多样,营养丰富。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苗族传统美食中的文化内涵和营养价值,让游客除了吃饱以外,还要吃好,吃出味道,吃出品位,把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的饮食理念结合起来,充分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游客要求,使苗族美食在特色旅游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根据游客当前绿色环保、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推出无污染、无病毒且营养丰富的杂粮饮食品牌,从而带动玉米、黄豆、高粱、六谷(薏苡)、米产子、乔麦、粟子等山区旱作物开发种植,品种改良,提高农民效益。要结合苗族地区食材天然、绿色生态、风味独特的实际,做好苗族特色餐饮规划,精心包装一批苗族特色餐饮品牌,通过举办苗族节庆活动,扩大特色饮食效应,提高特色饮食知名度,使品牌饮食成为旅游产品。通过苗族特色饮食,带动苗乡种养业、旅游业的发展,推进苗胞脱贫致富。
(二)充分利用苗族古民居古村落,大力开发苗族乡村旅游。文物古籍、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可以揭示文明真象,启迪人们智慧,发挥其更大的存世价值。苗族建筑结构复杂,工艺精巧,想象奇特,布局合理,雕饰镂刻,栩栩如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凤凰古城、西江苗寨等等都是苗族古民居古建筑的经典绝唱,每天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欣赏观摩。充分发挥苗族古民居的辐射作用,整合发改、财政、旅游、扶贫、住建、民政等部门专项资金集中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打造一批自然风貌独特、苗族文化风情浓郁、产业发展特点突出的特色村寨,大力实施旅游文化精品战略,通过生态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助推脱贫致富。湘西凤凰县是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典范,短短十多年间,就从一个贫困苗族县跻身全国旅游大县行列。从2000年到2013年,该县旅游从业人员从2000多人增加到50000多人,旅游接待量从57万人次上升到84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不足100万元攀升到66.86亿元,财政收入从265万元猛增到6.37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67.5%。20年前,黔东南的雷山县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苗族贫困县,从上世纪末开始,该县大力抢救、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苗族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成功开辟了一条文化旅游扶贫的蹊径。1994年,该县仅接待游客6849人次,旅游绿色收入才7.25万元,到2013年,该县的接待量达到377.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18亿元。
(三)发掘苗族银饰服饰、苗医苗药、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苗族脱贫致富步伐。苗族银饰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信仰和民族审美情感,折射出苗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所有凝聚在苗族银饰服饰上的文化要素,都可以转化为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开发,并形成产业。贵州、云南、广西的苗族银饰服饰产业都开发得早而好,市场规模大,销路广,利润可观,甚至还推出了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制作精巧的旅游纪念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可观。苗族开发银饰服饰产业,可以借鉴侗族开发侗锦的成功经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把侗族织锦与工业设计结合起来,聘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与当地织娘一起设计花纹和其他设计开发项目,推出了包包、围巾、衣服等产品,甚至以配饰的形式出现在汽车4s店、家居店,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意大利设计师合作,让侗锦漂洋过海走进欧洲,以独一无二的中国民族文化受到青睐,并开始接受高端定制。该县大力整合侗锦技术和资源,结合互联网,把地方民俗文化实现产业化,对接国际化,以侗锦为起点开发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把文化优势化成了经济优势。其他如苗医苗药、武术杂技等非遗文化,都可以转化为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为苗族同胞开辟出脱贫致富的绿色门路。
(四)充分利用苗族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苗族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这与苗族人民千百年来重视植树护林、注重生态保护不无关系。据对全国五个苗族单列县的调查,湖南城步、麻阳、贵州松桃、云南屏边、广西融水五个苗族自治县的森林覆盖率分别是83%、62%、56%、67.8%、78.8%,而2014年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才21.63%,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苗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绿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利用绿色生态资源推进扶贫开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要加强对国家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林的保护力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生态良好持久发展。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项目兴县、产业富县”的科学发展战略,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全县森林总封禁面积达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成功创建了“全国生态示范区”,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县“生态立县”的目标终于实现——2015年7月,国家财政部正式下发《财政部关于下达2015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资金的通知》,城步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成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
二要加大工业“三废”治理力度,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优先制度,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母亲河”保护行动,推进“美丽苗乡”建设。
三要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和森林管护工作,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补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以增加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商贸业等,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连片开发当地特色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突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发展商品生产,扩展苗胞致富门路。
五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易地搬迁政策的机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鼓励和扶持高山苗胞向平地集中,向乡镇村中心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大各种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做好交通、水利、扶贫、环保、生态保护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等各项扶贫开发工作,为山区苗胞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条件。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号:361945576
城步手机报 zgcbnews@163.com 群号:193957770
作者:雷学业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