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步苗学拾零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2019-05-21 15:39:38
—分享—

  城步山歌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岩寨、五团、蓬洞、白毛坪、兰蓉等苗乡侗寨,有唱山歌进行娱乐的习惯。农忙农闲,山林田野,随时随处都能听到山歌。山歌象苗山的清泉一样甜美,米酒一样甘醇,山花一样烂漫。每逢山寨有婚嫁喜庆、重大节日,或遇外乡异地能歌善唱的歌郎来苗约同寨走亲访友,山寨的男男女女便七八个一伙,十几个一群,欢聚一起,荐出歌手或自告奋勇,进行山歌对唱或山歌联唱。一唱就是几个钟头,甚至通宵达旦。

  山歌对唱,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分为杂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苦情歌、谜语歌等几大类。杂花歌,随想随唱,遇事论事,虽然杂乱无章,但是饶有风趣,常常逼人捧腹大笑。思情歌,多为未婚男女青年对唱,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交流心意,互吐情怀。往往带着求婚的意向,通过情意绵绵的山歌,播下爱情的种子。古人歌,唱的是古代英雄豪杰、名人壮士;具有故事情节,表述生动感人,给人教益,振奋人心。苦情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劳动人民苦深难重的故事为题材,诉说旧社会的灾难苦楚,情感悲伤,催人泪下。谜语歌则以生动形象的谜语测试对方的学识和智力,有问必答,颇为趣味。

  最为盛行的是思情歌,对唱思情歌如同校场比武,或诱 “敌”深入,或跟踪追击,既可针锋相对也可转战为和,气势迅猛时,如狂风暴雨;温柔委婉处,如春风和煦,情意缠绵。既有固定的程序,又不落俗套,但歌词一定要高雅含蓄,以物咏情,托物起兴,彼此尊重,不得粗野,即使要以歌相“骂”,也是“指桑骂槐”,声东击西的戏谑。

  (1 )今夜月光亮堂堂,

  刚好照进妹的房.

  妹的房里样样有,

  多个枕头少个郎.

  (2 )对门对屋好唱歌,

  对门屋里女子多.

  姐姐出来看一眼,

  妹妹出来喊姐夫 .

  (3)大雨落 小雨淋,

  和妹打伞一路行.

  过了凉亭把伞收,

  求妹收伞莫收心 .

  (4)十八妹子你冒洋,

  果高把大冒聊郎.

  看你后试聊一个,

  当得喝了蜜蜂糖 .

  (5)深山叶子薄菲菲,

  手拿叶子不会吹.

  等过几年学会了,

  山歌同唱叶同吹 .

  (6)劝妹割草要小心,

  山上毛草快如针.

  毛草割到妹的手,

  妹痛皮来郎痛心`.

  (7) 种田要种弯弯田,

  一弯弯到妹门前。

  清清六月来看水,

  假装看水看黄莲。

  男:天上白云河里飞,哥妹相交不用媒;

  哥有情来妹有意,唱支山歌带妹回。

  女:鸭子随着春水来,好歌唱得妹开怀;

  夜里盼哥来探妹,轻轻一推门就开。

  男:恋妹不怕路途远,唱支山歌把妹连;

  有缘千里能相会,哥妹相交小河边。

  女:家乡小河十八弯,哥哥划船把妹连;

  聘礼不要金和银,只要山歌装满船。

  男;哥是月亮妹是星,大风一吹落凡尘;

  哥哥恋妹不怕死,扑通一声跳水中。

  女:水中月亮是幻影,日头一出影无踪;

  恋妹就要百年好,无论晨昏与阴晴。

  城步的各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长鼓舞、摇摇舞、采茶舞、打泥脚、庆鼓堂、打山魈、打水魈等。1964年根据城步苗、侗、瑶同胞吃“油茶”习俗编创的《油茶舞》,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1980年,苗族舞蹈《打泥脚》,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并获创作、演出二等奖。

  嫁女歌与贺郎歌

  青年男女新婚前夕,男方拿着聘礼,放着鞭炮到女方家去接亲。当晚,在女方家里,由伴娘陪着新娘,与父母兄嫂、姐妹乡亲聚集到“歌堂”里来,先由姑娘自己哭嫁,以歌来抒发离别之情,女友随之伴唱,唱的劝慰、勉励之词。之后大家同唱《嫁女歌》,其内容有新娘对家人的留念;有亲友的祝愿,包含着离情别绪……,通宵达旦,歌声不断,直至翌日黎明送走新娘为止,将结束时,满堂人齐唱《分离歌》,唱得姑娘嫂子热泪盈眶,感人肺腑。

  《嫁女歌》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歌中用“哩啦哩”衬词唱和,所以又叫“哩啦哩 ”,亲切优美,缠绵徘测。

  城步蓬洞一带苗族姑娘出嫁之际,还有请歌郎对唱“酒歌”之俗,一般要唱一天一晚。全套酒歌分拦门歌、十折歌、公爷进地歌、结亲路歌、三代根基歌、奉亲歌、过定歌、谢主家歌、龙船歌9个部分,歌词有 15000余字,均用苗语演唱。歌郎每唱一段,大家跟着和起歌尾,悠扬悦耳,热闹非凡。唱到最后主家用一只腊鸭表示“龙船”,双方歌郎各扯一端,边扯边唱,唱赢者赢得鸭子,意为赢得“龙船”,为酒歌中最精彩的高潮。唱完“酒歌”,迎亲队伍领着新娘,唱辞别歌.

  贺郎歌是新娘到男家之后,由男方亲友演唱,以其旋律动人,节拍形式变化跳跃而闻名。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创作、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用城步苗族贺郎歌为主要创作素材,以其明快的曲调、悠扬的旋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听众。

  城步吊龙

  城步的苗族同胞们崇尚龙舞文化 ,他们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舞龙又称舞龙灯 ,每逢春节喜庆,村寨都组织舞龙活动 ,尤其是以丹口镇下团村吊龙最有文化艺术特色。以苗族扎龙老艺人丁志文为代表的一代舞龙传人 ,他们无论是从取材 、扎制 、造型 、舞蹈 、音乐等方面都很有民族特色。这种集扎纸 、绘画 、布艺 、剪纸 、贴花于一体 的“吊龙”堪称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当独具特色的城步“吊龙”出场时,那精致美观的扎制工艺,别具匠心的“吊龙”技法以及舞龙者灵活快捷的步伐,无不让人惊叹中华民间文化的精彩绝伦,赢得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除吊龙外,城步传统的民族体育也源远流长。主要有苗拳、虎拳、鹞拳、舞镗耙、舞龙、舞狮、打禾鸡、打花棍、打砣螺、抢花炮、踩高脚、挤油尖等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风格刚劲稳健,技击应用性强,表现了苗、侗、瑶等各族人民勇武、粗犷的性格,具有身稳眼精、手快脚紧、剽悍有力、枭步较多的特点,体现了窄地盘、多手法、少腿法的山战优势。

  桃林傩戏

  傩戏,起源于远古的驱魔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被誉为喜剧的“活化石”。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戏,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就其内容形式而言,仍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湖南城步境内的傩戏,主要特点是在傩文化基础上融注于当地一些民风民俗的内容,在表演程式方面除祭鬼逐疫之外,还参与了一些民间戏曲小调的内容,内涵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因此,历经几千年历史的傩戏仍流传在城步境内。傩戏,因是最原始的宗教文化,又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城步的土著苗族,从“母系氏族”时期就创造了傩戏,主要用于祭祀神灵,驱邪避魔。整套节目有33场,需连续演三天三夜才能演完。桃林傩戏祭坛所立的山峒大王,都是城步有史以来开山辟地的始祖或历届苗民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都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各具特点,而且整套节目都以他们的原型来反映苗族人民劳动生产,驱魔赶兽、繁衍生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和其他戏剧一样,傩戏也有剧本、音乐、舞蹈、服装、道具、唱、打、念、讲究细节。表演所用的木雕脸谱,是按历史形象雕的,表情丰富,色彩鲜明。表演时有唱有说,对白念读,或跳或舞,诙谐幽默。

  城步油茶

  游南京不能不吃酱板鸭,玩长沙不能不偿“嗅豆腐”,到城步不能不喝“油茶”,因为在城步典型的苗族食品是“油茶”。“油茶”是城步苗、侗、瑶等各族同胞礼尚往来、迎宾待客必备的饮食佳品,它并非一般清茶,而是一种集咸、苦、辛、甘、香五味于一体的茶汤,系用侗茶水煮后,擂烂过滤,佐以食盐、葱、姜等熬成浓度较大的油茶汤,再加上炒脆的阴米、花生、黄豆、玉米等制作而成。热天喝了能消暑解热,冬天喝了又可祛湿去寒;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吃油茶时,一般要连喝四碗,象征四季平安。吃罢崐四碗,要将茶碗叠起来,表示领情谢意。不然,主人以为你尚未满足,就继续泡茶。崐若客人一次吃不了四碗,事先要向主人说明,否则视为失礼。

  苗家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肇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作为进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