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独特的城步油茶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2017-08-18 11:06:58
—分享—

  图/文 饶兴军

  

 

  

 

  “姜牙密饯满盘陈,风味油茶亦可人。绝忆头纲新焙出,二凉亭子雨前春。”这首诗描绘了城步油茶的独特风味。

  在城步苗乡,苗家人热情好客,不管是远村近邻,还是生人熟客,只要你踏入苗家吊脚楼,主人便会打油茶相敬。

  早在东汉末年,城步苗寨为了防病,形成了喝油茶的习惯。清光绪年间《靖州乡土志》载:苗人“以冻米杂盐豉煮之,谓之油茶”。

  城步苗族称茶为“槚”(读jiǎ茶叶树的古称),称喝油茶为“茹卢贾”,与《尔雅》书中的“苦茶”的解释完全一致,说明城步苗乡油茶自后汉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城步苗族先民的居住环境山高水冷,气候严寒,蛮烟瘴气和毒蛇蚊虫横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只好靠多饮茶、喝浓茶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但过多的喝浓茶对身体反而不适。于是,他们试行在茶汤中加入苡米、薯片、苞谷米等杂粮和调味品,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充饥解渴,于是便形成“油茶”的雏形。到了明代已基本形成较正规的油茶。

  制作茶料与打油茶,一般有五道工序:一是做阴米,先把糯米浸胀,然后用甑蒸熟,晒干或阴干,用碓舂扁,阴米即成。二是做茶叶饼,春天,茶树吐出新芽,把茶叶从山中采回,放在开水锅里烫一滚,舀出来,浇上米汤水,捏成饼状,晒干即成茶叶饼。三是炒主料,架上锅,放油炒阴米至酥脆,又将黄豆、花生等原料炒熟用油炸脆,并备好煮熟的粑粑崽,或玉米等。四是将茶叶饼置锅中加水煮沸,用瓢将茶叶捞出,用擂钵擂烂,再倒入锅中煮成浓茶汁,捞出渣宰,加放油、盐,佐以擂碎的大蒜、生姜、辣椒等制成茶汤。五是按照喝茶人数,在茶盘中摆好茶碗,将油炸和炒熟的各种原料分放碗中,冲入滚沸的茶汤,撒上葱、胡椒粉等佐料即成。油茶具有香、咸、苦、辣、甘等味,清晨喝它可充饥解渴,晚上喝它可提精养神;炎夏喝它能消暑解热,严冬喝它能祛湿去寒;劳动前喝它可添劲耐劳,劳动中喝它可轻身松气,劳动后喝它可消除疲劳。

  苗族同胞在各种红白喜事、重大节庆活动中常举行油茶宴。苗族民间在聚亲嫁女等喜庆活动中仍然用油茶原料作彩礼,新媳妇“回门”时,婆家必须打发一担高质量的油茶原料回娘家打油茶招待客人,让大家共同分享喜庆气氛。

  1964年,当地文艺工作者根据苗家油茶的制作和待客风俗,创作了油茶舞《油茶献给毛主席》,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广大观众的赞扬。其中“姑娘巧手打油茶,水甜茶香遍苗家,金怀玉钵捧在手,敬向毛主席献油茶”的歌词被《人民日报》等多种报刊登载,传遍全国。

  食用城步苗乡油茶别有情趣,苗乡人民喝油茶的“茶规”自古以来就是每次四杯,时代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不同。过去的文化内涵是:一杯茶天地(天降雨露,滋润万物;地载生灵,赖以生存),二杯谢祖宗(苗族先民发明的油茶能驱蛮烟瘴气,使苗族子民能代代繁衍),三杯交朋友(只要客人喝了油茶,主客双方永远是朋友),四杯保健康(饭前四杯茶,郎中饿得爬;天天喝油茶包你身如药树,百病不生)。随着时代的前进,如今每杯油茶又寓以一层新意:一杯发财茶,二杯福寿茶,三杯康泰茶,四杯喜庆茶。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一碗强盗、二碗贼、三碗四碗才是客,意寓是要客人多喝几碗才体现主人的诚意。凡到苗乡作客的来宾,原则上必须喝完四杯油茶,若万一喝不完,可向主人解释,主人并不见怪。

  2013年,我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在丹口镇采访的时候,一位苗家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帅小伙看中了苗家姑娘,便叫了媒婆去提亲,姑娘给帅小伙亲手打出了可口的油茶,可是帅小伙只喝了一碗,姑娘认为不是个好兆头,于是这门亲事也就黄了。由此可见,在苗家喝油茶,只能喝双碗,而且喝的双数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认为你值得信赖。凡到城步的外地人,都以喝油茶为快,因此名声远扬。

  如今,苗乡人民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推崇油茶。一些有经济头脑的苗家妇女将油茶打入长沙、广东、北京等市场,开办的油茶店生意兴隆。城步油茶也将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走出苗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