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峰,群山巍峨,峰峦迭障,氤氲山气,神奇曼妙;漫山叠翠,美不胜收,数万亩翠竹覆盖了几十座峰峦,碧涛起伏,绵延如海。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曾巡游此地,留下千古传说。在主峰长岩山东侧有一个一千多人口的村庄错落在大山脚下,三面青山环抱,终年山体白雾缭绕,透过轻纱薄雾远远望去,静谧如画,恍然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这便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楠木山。
走进村庄,置身画中,浓浓的乡情,记忆如闸。
这里,山水透露淳秀美。听村里老人说,彭家团(老名陈家院)与王家团后面的山林过去森林苍黑如盖,遮天蔽日,林中弥漫着树脂和泥土的芳香,覆盖在潮湿泥土上已经腐化的落叶上,时常能发现野兽出没的踪迹。村里有些老人曾亲眼目睹有人遭遇熊虎之险,近年野猪、野兔依然多见,进入林中有回归自然之感。对门饶家屋后面的长岩山等地的松树三四个人围抱不过来,一棵就有三四个立方。在“大跃进炼钢”年代,村里的古树剃了光头。“文化大革命”之后,村里的山场又慢慢戴上了“绿帽子”,如今村庄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1%。好山有好水。村庄的溪流水清澈纯净,甘冽可口,富含对人体有利的锶、锌、硒、钼等多种微量元素,它不仅滋润着大山里的生灵树木,更哺育了村庄的父老乡亲。
这里,梯田跳跃灵动美。梯田,见证了楠木山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梯田是家乡先民们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险峻陡峭的崖前,凡有泥土处一砖砖地彻,一笼笼地垒,一阶阶地造,子子孙孙,接力而成,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这些辛苦雕琢的梯田养育了楠木山祖祖辈辈。如果说龙脊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极尽北方粗犷之美,而家乡的梯田则精雕琢,敦厚清秀,更显南方灵动之美。远远望去,梯田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巧夺天工,层层梯田顺势力而造,坡面垂直,平平滑滑,一丝不苟,梯田与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而梯田随时节的变化更是多姿多彩。春天,梯田里水平如镜,山水相接,层层梯田映衬着天光,万物萌发,苍山含翠。夏天,禾苗绿油油的,满目绿色、气韵生动。静立其中,听蛙叫蝉鸣,细赏层层交错的梯田,呼吸着糅合了稻香的新鲜空气,享受如画般的写意,夏日的躁动瞬间抛诸脑后。秋天,金色的稻浪随风起舞,一幅立体、壮观的油画涌现眼前。站在顶端之上,一级级交错的金色稻田就在脚下,原生态的乡土、层层叠叠的梯田美景与充满韵味的古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心醉神迷。冬天,银装素裹的梯田,会把你带入一个洁白的世界,行走在梯田上面,仿佛云中漫步一般。
这里,木屋砖路拙朴美。楠木山自北向南就一条进山公路外,村里还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或用石板或用碎石、沙砾混杂铺成的小路和毛毛道,高低不平,弯弯曲曲,将彭家团、王家团、饶家团连成一个大家庭,对外延伸南至玉屏、北抵温塘。整个村庄的交通走向,犹如蜘蛛吐丝结成的网,有“一脚踩三里、一里三拱桥”的典故,对门饶家有一座石板桥是一块长2.8米、宽1.8米的整块石板,上面雕刻了一个圆形,圆形里面雕刻了三个鲤鱼跳龙门的图案,人们走过时能一脚踩到三个鲤鱼头,即为一脚踩三里;一里三拱桥就是从村北到村南,一里的路程有三座几百年前建造的石拱桥。村里的房子,祖先们就地取材,清一色的是用杉木修建的砖木结构,屋后墙和左右山头的墙体用青砖,正面和隔墙用杉木板,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显得古朴而厚重,有的甚至静静地历经了五、六百年的春秋。伴随着百年老屋的还有散布在村子周边的名木古树,如上百年的松树、四五个人合抱不过来的枫木树,以及不少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它们一起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承载起光阴的馈赠,尽管通身散发出沧桑的痕迹,仍用温暖而坚毅的目光注视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繁衍变迁,困苦时,为他们揪心叹息,振兴时,为他们欢欣鼓舞。
这里,村民敦厚人心美。村民们淳朴和善,他们填肚子,相濡以沫。在饥荒年代,乡亲们靠种植玉米、红薯等五谷杂粮填饱肚子,而那时野猪经常出没,乡亲们在玉米成熟季节需要到地里赶野猪,善良的乡亲们总是先用“竹邦”赶走邻家地里的野猪,再赶自己家地里的野兽。他们看家园,守望相助。邻居们有事外出,招呼一声,乡亲们立即帮助看家,帮忙照看小孩,喂养家禽。建房屋,鼎力相助。乡亲们修屋上梁,大家义务出工,材料不足或者缺钱了,只要家里有的,大家会慷慨解囊先借一点。乡亲们友爱和睦,“亲帮亲,邻帮邻”,村里盈溢着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大家有事共同协商、做事互相帮衬。乡亲们自然和谐,保持着朴实的大山情怀,把吃亏当作是福。
这里,家话诲人悠长美。钟毓灵秀的山水,载满了家乡悠远的传说。记忆中,劳累一天的父亲吃过晚饭后,常拎一把外表已烧得乌黑、锃亮的鼎锅,舀上几勺泉水,里面搁入鸟栗芽茶叶(书名叫三叶海棠),在火堂上煨熬。一会儿,伴着水咕噜咕噜的翻滚声,茶浓郁的香气和水雾几乎同一时间向四周弥漫开来,溢满整个小屋。这时父亲便用毛巾裹住茶柄倒上大半碗,吹上几口,小心地“吱溜”一声喝上一口,神情中满是惬意,等到兴致高了,就大声叫上我们兄弟姐妹,给我们讲三国、讲水浒,讲“三十六峰”的来历和历史上的传奇故事,乡音方言,声情并茂,故事里的人或事顿时随袅袅升起的茶雾舒展,鲜活起来,我爱国爱家乡的多种情结就在那时得以培育萌发。而在生产生活中,父亲常以名言古谚启迪人。他告诫我们崇“和”——为人处世两件宝,和为贵、让为高。他引导我们好学——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学,误一生的事。他教导我们持家——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他警示我们交友——结君子千年有义,交小人转眼无情。他激励我们自立自强——黄牛角、水牛角,各自管得各(角),不要去指望和依赖他人求生存。记忆深刻的还有老屋横梁下刻着“翕志创造”的木匾。儿时不解其意,长大后方才理解了四字,“翕”指的是和顺、聚合;“志”指的是志向、志趣;“创造”指的是开创、建造。《诗·小雅·常棣》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和睦持家、合志创家,这大概就是祖上给后辈们子孙们传下的家训吧。在木匾的注视下,我们伴随着大山里的故事和传说一起成长,直到走出大山快三十年,仍久久怀念那些传说,怀念蓬勃在大山里那种顽强的想象力,是它们让平淡的生活有了浓重的色彩。
这些忘不了的乡愁,如同一杯杯淳厚的老米酒不时涌现心头,让我流连,让我沉醉,让我时不时在梦里回到家乡,回到童年,回到那逝去的美好时光。
作者:饶兴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