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苗乡油茶:苗族古代茶文化的活态遗存
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处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一种叫做“苗乡油茶”的古老的茶文化。苗乡油茶文化究竟起始于哪个时代,当地人已经无法说清,有的说有几千年了,有的说从祖上就一直流传下来。由于苗族丢失了文字,苗族的茶文化难以找到文字记载,所以难以考证。但是,苗乡油茶作为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当地民众的心里,深入骨髓,流入血脉,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生活习俗,代代相传。
城步自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地,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陵五溪蛮、莫徭、僚等先民就繁衍生息于此,唐宋以后演变为苗、侗、瑶等族。后来又有大量苗族先民为躲避战乱,溯沅江而上,迁徙到城步境内。由于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河川密布,瘴气迷漫,蝇虫肆掠,疫病蔓延,苗民的生存受到极大挑战。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自然抗争中逐渐摸索到了茶叶具有祛除寒瘴、伤湿、疫病的独特功效。同时,由于城步苗疆地处崇山峻岭,可种植粮食的地方小,产量低,为解决温饱和抵御疾病,聪明的苗族先民在饮用的茶水中加以玉米、红薯、花生等杂粮以及板栗、百合、水米花等野花野果野生资源,再加入油盐、葱、蒜等辅料充饥御病,逐步发展演变为苗乡先民喜爱的油茶,并广泛用于招待客人和节庆礼仪等重要场合。城步苗乡同胞特别喜爱喝油茶,喝油茶是城步苗乡特殊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家一天要喝一两次油茶,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饭前都要喝油茶,亲戚朋友来了,也以油茶相待。苗族同胞在各种节庆活动、红白喜事中常举行油茶宴。城步苗乡油茶用料科学,做法精细,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具有极大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作为绿色健康食品名声远扬。2009年城步“苗乡油茶”饮食习俗已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该县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非遗。
由于城步地处南岭山脉、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直至公元1950年才修通城步第一条公路武冈至城步县城的毛坯公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城步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苗乡群众几千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基本没有改变。所以苗乡油茶这一古老的苗族茶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苗族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茶史研究资料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氏因首次发现和利用茶而被尊为中国茶祖,也是世界茶祖。茶发源于中国,传播全世界。我国古代茶文化研究始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以后逐步传播发展,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文化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但是,对于唐代以前的茶文化研究却很少,出现了很长的文化断层。
如果能够证实苗乡油茶为苗族古代茶文化的一种活态遗存,将填补我国唐代以前茶文化的空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及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走访了许多油茶传承人,以田野调查与资料对比及联想推理的研究方式,来证明我的初步论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关于苗乡油茶是中国古代茶文化活态遗存的论证
笔者准备从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两个方面来证实自己的论断。所谓直接论证,就是跟苗乡油茶有直接联系能够证明苗乡油茶为中国古代茶文化活态遗存的论据或推理的论证方法,间接论证就是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也能间接提供论证的方法。
(一)间接论证
1、历史典籍论证
据《中国古代茶事(一)六朝以前的茶事》载:“关于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情况,还可从这两部史籍中得到一些说明。一是《荆州土地记》(撰写人及成书年代不详)。这部书早佚,现存的二处茶叶资料,一见于《齐民要术》的引文,其称“浮陵茶最好”;一见于《北堂书钞》,其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齐民要术》中所说的“浮陵”,当为“武陵”之误。”五溪即武陵,发源于城步的巫水河即为古代五溪之首—熊溪。说明在西晋时期城步在内的武陵地区就已出现最好的茶。
2、城步遗存的远古文明论证
在城步苗疆,至今还遗留许多远古文明,有傩戏、木叶吹歌、刀耕火种等。城步苗族傩戏是一种综合的、有宗教色彩、假面演出的民间艺术戏曲,表演者头戴假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城步的土著苗族从“母系氏族”时期就创造了傩戏。木叶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种乐器,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乐器,木叶吹歌是最古老最原生态的音乐演奏方式。木叶吹歌历史悠久,取材方便,是古苗人最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耕方式。既然这些远古文明历经几千年,仍然能够很好地在苗疆大地上遗存,那么,古代茶文化在苗疆大地上活态遗存也就不足为奇了。
3、城步先民掌握最先进的人工种植技术论证
1979年,经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设计院专家组鉴定,城步长安营大寨村39棵古杉最大树龄为1596岁、最小117岁。从能够查阅到的公开资料看,半数以上古杉是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当地侗族先民骆越人栽植的千年古树,将中国从唐朝时期开始人工种植杉树的记载往前推了四百多年。说明城步先民在东晋时期就掌握了最先进的人工种植技术,也为城步先民能够人工种植茶叶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直接论证
4、民间传说论证:城步苗乡油茶会的来历
《城步民间故事》记载有《油茶会的来历》: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苗王孟获有八个老婆,最小的一个被乱兵所杀,其余七个逃进深山老林,因缺少粮食,在山中又饿死六人,余下一人爬进一间茅棚内,被当地“苗蛮”以油茶相救,得以保住性命。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三。苗王孟获仅剩的这个老婆为感激“苗蛮”的救命之恩, 回家以后便天天打油茶吃,并要孟获下令于每年三月初三举行油茶会,以示记念。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以证实油茶会的真正起源,但也绝对不是空隙来风。至今在城步县城巫水河边还保存有诸葛亮征南蛮时留下的诸葛城。据《城步县志》记载,三国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蛮,在巫水之滨筑南城,为城步筑成之始。
5、历史记载论证
据《玉历至宝抄》载,后汉苗王孟获之妻孟婆专门给一些人灌服“迷魂汤”,这种“迷魂汤”是“取俗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咸、酸、苦、辛、甘五味”。这种被鄙视的所谓“迷魂汤”,与城步油茶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笔者推断,应当是孟获之妻被苗民用油茶救活之后,为了感恩而推广油茶采取的推动措施。初喝油茶之人,往往不太习惯,感觉五味杂陈,但喝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而且越喝越想喝,喝久了还会上瘾。
以上传说和记载相互印证,表明三国时期城步苗乡油茶就早已存在,成为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习惯了,经苗王的推广,已经流行为一种节会活动形式。同时,也证明苗乡油茶在三国之前就早已成为城步苗民的生活习惯。
6、苗语语音论证
《城步苗乡油茶省级非遗申报书》中有:城步苗乡称茶为“槚”(读音jiǎ),称喝油茶为“茹卢槚”。“槚”与《尔雅》书中的“苦茶”的解释完全一致。《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故此可推断城步油茶应为秦汉时期中国古茶文化的活态遗存。但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发现,城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有苗、汉、侗、傜等24个民族,其中原居民族约有10多个,各个民族的语音都不相同,各个地方的语音也不相同,有的地方“喝油茶”发音是“茹卢槚”,有的发音是“移鲁嗒”,还有的发音是“济洁”。
《饮茶的起源》一文中记载:近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荼”即“槚”的异体字,说明西汉时湖南饮茶颇广。间接论证了我的观点。
7、峒茶树种论证
《湖南日报》2016年4月30日《湖湘地理》栏目“湖南茶树原住民”一文明确记载:城步峒茶与江华苦茶、安化大种茶、汝城白毛茶同为“湖南茶树原住民”,系第四纪冰川期的古老茶树品种,距今约200万年。这种古老的茶树为苗乡油茶发现于人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证明湖南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
8、苗乡油茶的茶叶加工制作方法论证
茶叶品种决定了茶汤质量的优劣,城步苗乡妇女经过几千年的摸索和总结,从十多种常见的茶叶中首选城步本地峒茶作为茶汤的主要原料。采茶叶的时间必须是在清明、谷雨前后,采摘当年的茶树嫩叶与嫩芽,将茶叶洗净去渣放至铁锅里,加入适量淘米水或米浆调匀,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慢慢炖煮,经过数小时炖煮后,取出放置团筛中摊开稍凉,趁热反复搓揉,搓揉成型后,以一手之握为一饼,经烘制、晒干,形成加工油茶用的茶叶饼。
苗乡油茶茶叶的加工制作方法与唐宋以来的茶叶制作方法完全不相同。苗乡油茶茶叶的制作方法简单、原始、粗糙。而自唐宋以后,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作为中原最主要的商品之一出口西域地区,因而茶叶制作方法更多地讲究造型、美观,有标准化的制茶模具。根据事物发展规律,越古老的越原始越简单,因此可以断言,唐宋以后的制茶技术从年代上应该在城步油茶之后。
三国时代魏国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古时,城步苗疆属荆楚,《广雅》中记载茶叶制作方法与城步苗乡油茶茶叶的制作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许《广雅》中记载的荆巴制茶技术就是城步现在传承的苗乡油茶制作技术。由此也可证明城步苗乡油茶的历史年代应该在三国之前。
9、苗乡油茶的烹煮工具及烹饪方法论证
“岩济钵钵圆又圆,岩济槌子六寸长,水竹织起茶篓篓,打起油茶喷喷香。”这首城步山歌生动地描述了城步苗乡油茶的主要工具。苗乡油茶烹饪用具主要有铁锅、岩钵、擂槌、茶叶篓篓、茶杯、茶盘和茶料碗、汤勺等。岩钵、擂槌、茶叶篓篓、茶杯、茶盘是打油茶的专门工具。这些工具以古老的瓷器、木器、竹器、铁器为主,简单、原始。
城步烹茶的地方俗称“茶堂”。茶堂与后来的茶楼、茶馆既有相同之处,都是煮茶品茶之地,又有不同之处,茶楼茶馆高端大气、装修精美,是专门品茶之地。而茶堂其实就是厨房,是打茶和做饭共用的地方。茶堂里有一个用条石在地面上砌筑的四四方方的火塘,火塘上安放一个铁制的三脚撑架,三角撑架下面燃烧柴火,用来支撑铁锅煮茶做饭。一般情况下,主客就围着火塘边品茶边聊天。城步油茶有一套完整的打茶程序,也有许多油茶礼仪文化,这些我在《湖南城步苗族独特的饮食习俗——苗乡油茶》一文中已作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已经有了专用的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煮茶、饮茶的专用器皿有24种之多。苗乡油茶从茶具与烹茶方法来看,都较唐代简单、粗糙、原始。因此,无论从工具还是从烹饪方式方法上看都可以推断,城步苗乡油茶应在唐代之前久矣。
10、现存丧葬祭祀文化论证
苗乡油茶在城步苗疆既是传统的美食,同时还有药用、食用、祭祀、驱邪等多种功能。油茶的茶叶加上大米混合在一起,成为具有“驱邪避鬼”的法物——“茶叶米”,至今在城步很多地方还流传使用。有些地方在办理丧事时,“茶叶米”既是祭祀用品,又是驱邪避鬼的法器,师公在抬丧的路途和墓地里都要撒路钱和茶叶米,以驱赶各路冤魂野鬼。
这让人想起了2016年1月一则“考古学家在一名中国皇帝的随葬品中发现世界最早的茶叶”的新闻。1998至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汉汉阳陵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与粮食遗迹混杂在一起的不明植物遗存。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不明植物遗存标本重新进行了鉴定,确定为茶叶。专家表示,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距今2150多年。科学家们将发现的粮食与茶叶定性为“随葬品”。 笔者根据城步丧葬祭祀文化大胆推理,认为西汉汉阳陵发现的粮食与茶叶“随葬品”应该是法师的法器—“茶叶米”。也就是说2150多年前古老的传统祭祀文化在城步还保存完好,间接说明了苗乡油茶的历史年代应该在西汉以前。
11、苗乡油茶的文化内涵论证
苗乡油茶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饮食习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是古代苗族茶文化的遗存与发展。苗乡油茶包含着苗族先民健康的饮食理念和生活智慧,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生活风俗,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苗族先民与大自然开展斗争的记录,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凝聚着苗族先民顽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记载了苗族发展的历史,对研究苗族文化和苗族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苗乡油茶的文化内涵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为“和”,用两个字概括为“和谐”。城步苗族顺应天时地利,以油茶的方式解决粮食之不足,四时更替,以四时不同的自然出产原料变换油茶的配料,是为与天地自然之“和”;苗乡油茶不论亲友邻里、不论老幼、不论远近、不论民族,来者都是客,来客打油茶,是为人“和”。家庭和,邻居和,村寨和,民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睦相处。“和”是苗乡油茶最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唐朝以后,茶文化有了更多的延伸和发展,特别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之后,“茶禅一味”将禅与茶统一了起来;而禅与瑜伽,又密不可分,茶道与瑜伽又间接的有了关联。茶文化不断地被赋予更多的新的内涵。日本茶道高僧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我国茶树栽培学科奠基人之一、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庄晚芳先生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但万变不离其宗,“和”始终是茶文化的根本。因此苗乡油茶体现出的“和”文化是后世茶文化的根本源泉。
12、根据茶的历史阶段论证
根据茶史阶段论,我国茶的发展历史分为药用、食用、饮用几个发展阶段。其中药用阶段为5000年以前的神农时期,食用阶段为3000以前的西周、东周时期,以后为饮用阶段。《茶的5000年历史,你知道多少?》一文:“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以及羹饮。”城步苗乡油茶为饮食两用阶段,同时兼有药用价值,据此推断,其历史年代应在秦汉时期以前。
二、结论
经以上论证分析,笔者认为,苗乡油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习俗,而且是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活态遗存。城步苗乡油茶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间传说、茶叶制作工具及技艺、茶汤烹饪方法、油茶文化等以及城步远古文明遗存傩戏、木叶吹歌、刀耕火种、古树、古迹等其它文化遗存都能直接或间接证明,苗乡油茶是城步苗族古代茶文化的活态遗存,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年代应该是秦汉时期,最迟三国时期,其时间上限还有很大延伸空间,最远有可能延伸到母系社会时期。
以上所述,全系个人研究观点。由于本人学历不高,理论水平有限,权作抛砖引玉。敬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前往湖南城步苗乡考察论证,实地调查研究,若能证实“苗乡油茶”确系中国古代茶文化之活态遗存,则城步幸甚!中国茶文化幸甚!对世界茶文化也是一大重要贡献。
(部分图片来自QQ好友,在此致谢)
参考资料:
1、《城步县志》;
2、唐陆羽《茶经》;
3、《城步县苗乡油茶省级非遗项目申报书》;
4、《中国古代茶事(一)六朝以前的茶事》;
5、《饮茶的起源》;
6、《湖南日报》2016年4月30日《湖湘地理》栏目《湖南茶树原住民》;
7、《茶的5000年历史,你知道多少?》;
8、《城步民间故事》;
9、《中国茶道精神“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10、《英媒:汉景帝墓出土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2150年》;
11、《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较大改变》;
12、《“汉茶”文创产品让“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亮相》。
作者简介:刘学用(1968-),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系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会员,主要以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苗族文化等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苗族网》、《湖南文化》、《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荣获2015年度湖南省社科院论文评选一等奖。联系电话:13873943156;通联: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大道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办公室(原粮食局内);刘学用Emal:2568418578QQ.com; 邮编:422500;
陈芳(1977-),女,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系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县文化馆非遗专干,主要以城步苗族文化、传统习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非遗,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级非遗---城步苗族龙舞》、《湖南省级非遗---城步苗族油茶习俗》等,论文《“苗乡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传承、保护与发展浅探》、《浅谈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荣获湖南省苗学学会论文评选优秀奖。联系电话:13786990608;通联: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县文化馆办公室,邮编:422500;
作者:刘学用 陈芳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