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相传古代部族首领颛顼首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便有了“元旦”这一节日名称。《幼学琼林·岁时篇》载:“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苗族民间至今仍称正月为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定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辛亥革命后,正式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民间却习惯上把过春节称为“过年”。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笫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元纪年法”,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古代关于“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原始农业,古文中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一次为一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意为丰收年。甲骨文中的“年”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说文解字》:“春秋传曰大有年。”谷禾一年一熟,草木也是一岁一枯荣,可见“年”的最初概念是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是紧密相联的,其中包含着人们对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的热烈祈望。从现代科学定义上来说,年就是地球环绕太阳从某一定标点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
明代“改土归流后”,城步苗族民间在农历十月过了苗年后又随汉俗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再过春节,苗俗与汉俗揉合在一起,难辩难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中汉俗已占据苗俗文化的一半左右。
苗家农户过了“小年”后开始杀年猪,打糍把,蒸甜酒,磨豆腐,烘腊肉,制扳鸭,购年货,写春联,为过春节作充分准备。旧时民间在过“小年”这天祭灶神,据说灶神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监察御史”,专门监督人间的善恶行为,故妇女们平时在灶前一般不说别人的坏话。每年这天,灶神须上天向玉帝汇报主人的善恶状况,主人须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是日,户户在灶前贴“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对联,用糖果、三牲、糍粑祭之,使它的嘴皮被糍粑沾合扰来不能说主人的坏话。到了除夕,灶神又从玉帝身边回到人间,户主必须摆祭品恭敬地迎接“监察御史”入户。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是一年中最繁忙、最热闹、最隆重的一天。这天清晨,主妇忙做早餐,男人洗脸净手后将饭菜端到堂屋的神龛前,摆放筷子,筛好米酒,让祖宗们“千人共杯、万人共筷”,燃香点烛祭祀祖宗,家长率领儿孙们向祖宗牌位叩拜,恭请祖宗与全家一起过年。祭毕,全家人在神龛前与列祖列宗共进最丰盛的早餐,实为“人神共餐”。苗族民间不兴吃年夜饭,最看重的是除夕的早餐,俗称“过三十朝”,此俗据说与昔日的民族战争有关。传说在很久前,外族为了霸占风景秀丽而物产富绕的几个苗寨,决定趁苗民在共吃年夜饭时集中兵力偷袭。寨主们闻讯后,令各寨苗民将年夜饭提前至清晨吃,吃了早餐后作战前准备。寨主们将苗兵埋伏在偷袭者必经的山隘口两边,隘口上方堆满滚木巨石严阵以待。待偷袭者全部进入山隘口后,寨主一声令下,两边山上的滚木巨石从天而降,待偷袭者死伤多半后,苗兵趁机一齐杀出,使偷袭者全军覆没。苗军在年前打了大胜仗,苗寨安然无恙。为了纪念这次护寨战斗的胜利,让全体苗民及后辈们都懂得越是在欢乐的节日里越是要提高警惕的道理,经众寨主“集体研究”决定:将每年吃年夜饭之俗改作吃年早饭,俗称“过三十朝”。自从此俗流行后,外族再也不敢在年关前夕侵扰苗寨了,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代,家,是生命的原点,是梦想的摇篮,无论走得多远,都难舍这份温馨的挂念;岁月无痕,人生添岁,年,是牵动民众心情的字眼,是岁月的轮回,它寄托着浓浓的情感,承载着美好的希冀;年,是时间的刻度,是成长的驿站,越是经历风雨,越是企盼春节的到来。年前,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们不论经济贫富,不论地位高低都要赶回家中与父母团聚,共享团圆之乐。山重水复,阻不断回家过年的脚步;寒风雨雪,扑不灭回家团圆的热情,哪怕家中再穷再苦也要参与“大迁徙”行动中赶回家中过年。前几年,在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曾出现在外务工者们骑着数百辆摩托车冒着寒风雨雪赶回家与父母团聚以尽孝心的动人场面。吃罢丰盛的“三十朝”早餐后,全家人打扫神龛及室内外卫生,洗衣换衣,贴春联年画窗花,挂红灯笼,在大门两边贴门神和写有“开门大吉,动步生财”的红纸条,使整座屋(院)子变成浓墨重彩的金红喜栋。忙碌了一天后,全家人都要洗澡,据说除夕晚洗了澡,能洗去秽气与烦恼,能洗去忧愁与病痛。吃了晚饭后全家人围炉而坐称“守岁”,到了子时,晚辈们依次向长辈们行礼后都可得到一份“压岁钱”。这个“压岁红包”是长辈对晚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寄托美好期望,祝愿晚辈们幸福平安,远离大灾小难。子时一到人们燃香点烛鸣炮,欢呼新旧交替时刻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人们在年味中默默地祝福、虔诚地祈愿:国家富强昌盛、农家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平安。
正月初一晨,男人洗脸净手后在神龛前燃香点烛,焚纸鸣饱祭祖。主妇在厨房精心炒出六样寓意深长的菜:一是嫩笋炒肉片,意寓家人都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二是青菜炒肉丝,青菜谐音清泰,吃了青菜全年清泰,身如药树百病不生;三是猪肠,意寓长吃长有,食物丰沛,一曰三餐酒,肉菜天天有;四是鲜鱼,象征钱粮有余,吃穿不愁;五是肉丸子,象征全家人年年团聚,不离不散;六是红枣莲子汤,意寓连生贵子,人丁兴旺。大年初一禁吃鸡鸭鹅,否则年内多嘴舌;禁掉筷子,禁讲不吉利的话。旧时乡人有意在初一挑柴进街卖,不管将柴摆放在谁家门口,主人发现后惊喜地优价买下,称为“进财”。早餐后,晚辈们结伴到房族长辈家中拜年,长辈必留拜年者吃瓜子花生、喝甜酒或吃晚餐,并打发红包或礼品,不能让拜年者空手回家。初二日,女婿带领孩子们到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到舅父家拜年,于是就有“初一崽(或侄)、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舅娘”的说法。旧时,晚辈到长辈家中拜年必须自备几十封“千子鞭”到各位长辈家中燃放表示敬意,主人也燃放几挂鞭炮表示回谢。
春节是一种岁时习俗,是岁月的轮回,它寄托着浓浓的情感,承载着美好的希冀。春节民俗中包含有宗教祭祀、社交活动、文化娱乐、饮食习俗等多种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多种民俗事像揉合在一起,内涵丰富,美不胜收。春节文化是民间各类民俗现象的总汇,从春节民俗事像中可看出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俗的变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QQ 群号:361945576
【责编:安娜】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