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兴军 图/江雪花
三月的城步苗乡,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南湖公园,去塔溪、桃林、边溪、太坪、铺头等村寨,去南山、长安营、白云湖等郊外,赏花踏春,目睹“千里莺啼绿映红”“春风又绿江南岸”“千花百卉争明媚”的盛况,品尝大自然赐予的多彩美食。
塔溪梨园醉游客(饶兴军摄)
桃林村寨桃花开(饶兴军摄)
这个时候,房前屋后,田埂地头,树丛下,溪水旁,到处都生长着各种野菜,如野芹菜、野葱、冷菜、荠菜、地菜、苦菜、刺槐花、马兰头、榆树钱等。人们在踏春赏花的同时,可以准确地识别,娴熟地采撷,带回家里,成为餐桌上的天然美食。特别是树上的香椿芽,竹林中的春笋,水里的田螺更是这个时节最不能辜负的美味佳肴。
椿树芽 (江雪花摄)
椿芽炒鸡蛋 (江雪花摄)
树上蔬菜——香椿芽。每到春分时节,香椿树枝丫的顶端就会冒出一个个泛着紫色光泽的嫩芽,一般五六枝为一株,外观呈浅棕色,遇热呈绿色。一束束油亮亮饱吸了春光的香椿芽,在暖风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实在是春天给人最美的馈赠。通常的吃法有香椿炒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还有的用来做饺子、蒸包子、拌凉面等。一时吃不了的还可以腌制,留作慢慢食用。椿芽焯水后做菜,浓香四溢,品味起来,口舌生津,颊齿生香。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近代的康有为也沉醉于香椿的芳香,他在《咏香椿》中写道:“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明清时代,香椿均为贡品,为请客宴宾之名贵佳肴。明代诗人李濂《村居》中说:“抱孙探雀窝,留客剪椿芽。”小时候,每到春分时节,我母亲就用椿芽炒鸡蛋,红中有白,黄中有绿,那浓郁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今难以忘怀。科学研究表明,香椿不仅营养丰富,富含镁、锌、锰等微量元素,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消炎、抗菌、抗氧化、抗衰老、美容养颜、健胃理气、杀虫固精之功效。
竹林春笋(江雪花摄)
春笋炒腊肉(江雪花摄)
竹林美味——春笋。每到春分时节,竹林丛中,就东一根西一根的冒出形如宝塔的春笋来,尖尖的,细细的,穿着棕色的外衣,从头到脚都被坚硬的笋衣紧紧地包裹着。正如诗人杜甫《咏春笋》中写的:“无数春笋满林生,紫门密掩断行人。”春笋食用的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笋肉呈白色。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鲜嫩可口,是城步苗乡的传统佳肴,被誉为“蔬中第一品”。根据部位鲜嫩程度不同,可分段食用,各具特色。鲜嫩的笋尖,用来炒蛋,或作为肉丸、馅心的配料,清甜味鲜;中间部分肉质紧密,口感清脆,可用来炒肉丝、腊肉;底部笋肉相对较老,适合煮、蒸、煨以及同龙骨或老鸭等一起煲汤,味道鲜美。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儿时妈妈做的酸菜,清新爽口,那是乡愁的味道,是思念的味道,时光已将味道烙在了我的味蕾上,永不磨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食笋》中写道:“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躇,南风吹作竹。”由此可见,诗人还是个美食家,对春笋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田螺(饶兴军摄)
田螺炖土鸡(饶兴军摄)
盘中明珠——田螺。俗话说,“春分到,田螺肥。”这个时节,田螺丰腴细腻,味道鲜美,有“盘中明珠”的美誉,是城步人非常喜欢的美食。城步山青水秀,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网密布,水质优良,四季盛产田螺。田螺的做法多种多样,炒、蒸、拌、烩、酿等五花八门,汇成了诸多田螺菜肴,丰富着寻常家庭的一日三餐。田螺是价廉物美的高蛋白、高钙质、低脂肪的保健美食,还能用于治病,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道:“利湿热,治黄疸。”明代大才子唐寅曾给好友祝枝山患病的小孩开过一剂田螺治病的妙方:“尖尖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来人就关门。”这首田螺诗通俗幽默,主人遵嘱治之,果然痊愈,一时传为佳话。
美景和美食,能给人慰藉,给人快乐,是最不能辜负的。让我们放下所有的冷漠与遗憾,放下所有的纠结与牵绊,放下所有的矫情与狭隘,趁着春分时节有形有色的美景,趁着春意正浓时刻有香有味的美食,出去走走,听听莺歌燕语,看看花开花落,闻闻草木清香,尝尝天然美味,慢慢细品春天的味道,让心得到安宁,让灵魂始终微笑。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饶兴军 江雪花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