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节日,又是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也”。清明祭扫之俗从秦代就开始流行,唐代盛行于民间。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明证,说明清明节祭祖扫墓之俗从秦代流传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古老的清明节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节气,这是时序的标志,是农事节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说明春耕大忙季节已经到来。二是祭扫先祖坟茔、悼念先人的节日,是阳界与阴间沟通、阳人与亡灵约会的特定纪念日,以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们放假以便归乡扫墓。宋《梦梁录》载:每年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如今在清明节前后几天里,各户的长辈都带领儿孙们上山祭扫先祖坟茔,缅怀先祖德泽,拜谒先祖英魂,祀求先祖保佑。所以说,清明是农事与祭祀掺揉在一起的有双重内容的节日,故有些民俗学者认为清明节祭祀先祖等活动是一种已退化了的宗教活动,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感恩节,是一种礼仪性行孝的方式。
苗族民间凡坟茔皆于清明节祭扫,但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前三后四”,其大意是:根据天气和农事安排而定,提前挂青不能超过三天,节后挂青不能推迟到第四天。二是有“三月清明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后”之说法。其意是: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则在节前一两天祭扫; 若在农历二月,则在节后一两天祭扫。如今,大多数家庭都选择在清明节这天祭扫。民间的祭扫活动一般分为挂“私青”、“众青”两种。“私青”是由小家族中的基本成员祭扫本家的直系先祖,祭扫场面与活动规模较小。“众青”是大家族中几十上百户本氏族成员按男丁人数或家庭人口数筹资集体祭扫本氏族的始祖,人多势众,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祭扫时须割除坟头及周边的荊刺杂草,补修坟茔,供上祭品,在坟茔上插十数朵纸花或冥钱,燃香点烛,焚化冥钱,鸣炮祭拜。宋﹒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描写了血浓于水的氏族传承及祭拜场面。在荒凉的野外,在逝去的亲人墓前,点上香烛为亲人送去光明;烧一叠纸钱,送去诚挚的问候;燃放一挂响亮的鞭炮,驱赶坟边的邪鬼,保护亲人的安宁,于无形中缅怀先辈,寄托哀思。待香火燃尽后,参与祭扫活动的全体成员统一回到为首的长辈家中聚餐。聚餐时由本家族中有知识的老者向年青人重述本家族的历史沿革及追忆逝者们的功绩,让后辈们永远不忘本家族的历史,然后由老者安排次年祭扫的有关事宜。
有些家庭的先祖坟茔距住地遥运,后辈们无时间远距离赶赴墓地祭扫,或因先祖坟茔无墓碑,只知道其大概方位无法确定具体位置时,祭扫者站在路边朝先祖坟茔的方向插一束冥钱,烧一叠纸钱,默念先祖的称呼,作揖请求祖先原谅,这种遥祭法民间称“挂飞青”。已出嫁的女儿必须在清明前的第一个“戊”日到新逝的父母坟地祭扫,连续祭扫三年,苗族民间俗称“挂社(苗语音xià)青”。据说“挂社青”烧的冥钱用于请当地土地神出面“贿赂”新逝者坟茔周边那些老鬼魂的,其目的是让老鬼们不要欺辱和折磨新亡灵。民间流传有“新坟不挂社(青),(新亡灵将被老鬼们)吊起打三夜”的说法。无女儿的新逝者则由其子代替“挂社青”(行贿),待到清明节时再正式祭扫。旧时,有些农户选择清明节前一日即“寒食节”为先祖安置基碑。安碑时须念诵祭文,行叩拜之礼,请道士念经“谢坟”尽后辈对先祖的思念与敬意。古代的“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火烧死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在清明前一天焚山以求之,介子推不肯出山被烧死。晋文公将其葬于绵山,又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禁烟火,只准吃冷食。如今,民间将清明、寒食合为一个节日。
传统的清明节被公布为法定节日后,民间在扫墓祭祀活动中渗进了许多新鲜内容,有些扫墓者将祭扫活动与春游踏青结合起来,成为人们拥抱大自然的节日,给古老清明节寓以一层新意。许多中小学特意组织学生们到当地烈士墓前祭扫,向学生们重述烈士的英勇事迹,追忆革命岁月,重温红色情怀,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向烈士献上一束纯洁的鲜花,寄托哀思,告慰英灵,使祭扫烈士墓成为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
《尔雅》载:“善事父母曰孝。”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一直将“孝”视为最高美德,并流行有“百善孝为先”的名言。“孝”的具体内容除了敬重和孝顺在世的父母外,还要祭祀已逝去的先辈。《礼记》对“孝”的定义是:“祭称孝子、孝孙。”如果说七月半接“老客”回家祭祀是生者对亡者的一种“孝心”行为的话,那么清明节祭扫坟茔也应是生者赴先祖坟茔探望亡者的“孝心”行动。因此,清明节挂青扫墓、祭祀先祖可以说既是一种礼仪性行孝的纪念活动,又是“孝文化”的延伸。带孩子们扫墓是对亲人的感恩和敬重,也是在祖坟前向孩子们进行一堂感恩教育课,是对孩子们进行“孝道”教育的行为,也是我国各民族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美德。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QQ 群号:361945576
【责编:安娜】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