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应恢复“六谷”种植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2019-11-22 13:30:28
—分享—

  城步苗族自治县民间从明代起就开始种植一种似稻非稻、似谷非谷的“六谷”,通过去壳精加工后就成为似米非米的苡米,又称薏苡,500多年来一直是市场紧俏商品,又是官方与民间的席上山珍。

  据说“六谷”是明代一位跟随开国名将沐英驻守云南、四川一带而祖籍地是城步侯家寨的侯姓军士从四川引进的。当时大部分城步籍军士年老后选择在云南、四川等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而这位侯姓军士因故土难离,思念家乡,决定“退伍”回原籍安度晚年。他回老家时顺便将云南、四川民间传统的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谷物种子带回老家,最先在原清源乡侯家寨试种。侯家寨驻地海拔750米,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此处距瑶人坪5公里,明正统年间侯姓民众迁此建寨而得名)。该谷物试种成功后当地人始称这种似稻非稻、似谷非谷的“外来谷”为“川谷”,以纪念侯姓军士从四川引进之功。因当时城步境内已普及“五谷”种植,为了方便称呼,当地苗瑶民众就干脆将这种“川谷”排列在“五谷”之后称为“六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六谷”耐旱涝,适应性强,抗病虫害,果仁大而圆;加工成苡米后洁白晶莹,如闪光珍珠。苡米营养价值居谷类之首,含蛋白质60%,是大米的2倍;含脂肪4.6%,还含有丰富的磷、钙、铁等元素,市场销售量大,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于是迅速推广到蓬洞、汀坪、兰蓉、长安营及周边各县山区。“六谷”通过精加工后的苡米,洁白晶莹,如同珍珠;《城步乡土志》载:“苡米,邑人多运至武冈兑卖,随买州货而归。”说明苡米在当时极为畅销。民国时期,城步县常年产苡米300担左右,与周边各县的苡米集中于宝庆,使宝庆成为苡米的集散地,故外地商客称之为“宝庆苡米”,大部份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产品供不应求。据《城步县志》载:1949年全县种植六谷7640亩,1955年扩种13516亩,都获得丰收。后来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后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六谷靠边站,六谷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后来因年青人多数出远门务工,故极少有大面积种植。

  据有关资料介绍,苡米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民间宴席上称苡米为“龙珠米”,口感极佳,无污染,食客们争相抢食。苡米是酿酒、制作糕点的上等原料;医药专家认为常食苡米有清热解毒、去风祛湿、治热淋、肺结核、瘤肿、肠炎、防癌抗癌、健脾益肾、补肺祛风等功效,对心脏性水肿、筋脉拘挛等疾病有较理想的疗效。六谷适应性强,海拔900米以下的闲置旱土及冷浸田都可种植,是一种很有发展“钱途”的传统农作物。据有关农业资料介绍,六谷是禾本科植物,明代云南一带有些山民像种水稻一样在水田里栽种,获得比在旱土种植的产量还要高的好收成。根据湖南省科技部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试验得知:在海拔840米处的冷浸田里像种传统水稻一样栽种和管理,平均亩产六谷650市斤,可加工成苡米400市斤左右。按近两年来市场最低价每500克10元计算,种一亩水田的六谷可收入4000元左右,比种一亩杂交水稻的收入还要高。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六谷在城步县有500多年种植历史,是一种民族特产,民众有种植经验,这种传统农作物不应让它消亡。各高山区若能大面积恢复六谷种植,像种植水稻一样由政府给予补贴,以调动广大村民种植六谷的积极性,那么,就能使民族特产得到传承,又能改变市民吃“进口”苡米的现状;既可满足市场的需求,又可增加农民的收入。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QQ 群号:361945576

  【责编:安娜】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