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风尚 薪火相传

作者:唐文安 编辑:redcloud 2020-04-08 14:30:49
—分享—

副标题:————谈新铺里的家风传承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丹口下团村有座“自强图书宬”,那是2014年,那年夏天,我与朋友雷学品一起,坐着他的摩托车前往一探究竟;当时的《苗岭文艺》上登载了一篇文章《苗乡文明行》,具体而详细地记叙了自强图书宬创办过程,这个时候我记住了一个名字“杨光勋”与他那16位义工的故事。这座乡村图书馆占地两层小楼,当时图书达到4万多册,这些图书内容丰富,有少儿的、青年的以及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书藉,创办人是想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小学中学大学”,让乡亲们及其子第都能读到天下好书。

  第一次进图书馆,我遇到了创办者杨光勋,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读书人,通过刻苦上学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学习,官到正处级干部、后在邵阳市招商局长位置上退休;听他说起创办这家自强图书宬的经过,我不禁想起了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一个人能够“思利及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他人,想让家乡人们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以及身心健康成长的好处,这是一种很好的“回报桑梓”的做法;因为长期在乡村工作,我也知道乡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尤其在现在电子游戏盛行的时代,能够有好的书藉让孩子们阅读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

  从这以后,我常与杨光勋老人联系,也许同是爱好读书的原因吧,我与他谈了很来,话题很多。尤其在中国古典文献特别是《论语》方面,杨老研读得很到位,他是字字句句都能背得起来、并能精深研读;在自强图书宬里,我读到了《弟子规》,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书,在现代教育过份强调分数的大环境下,能有一本好的书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我觉得很好。“如何立身处世做人”是现在的孩子们极需要补充的精神养料。也许这也是我们当今天社会崇尚国学的原由吧。新铺里杨家是一个很出人才的地方,杨光清是全国有名的“木叶歌王”,我曾将他的事迹写上《中国国防报》的“国防人物”栏,题目叫《木叶歌王的拥军情》,也算是全国出名了;后来听说他上了好几次的“央视”,这对于乡村人物来说也是稀罕事件了;杨家从政的也有出息、读书的有研究生,对于一户农家,这也他们祖上难以想象得到的事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前些天我与县作协的部分朋友们再赴丹口的新铺里,我们不但见到了木叶歌王杨光清,再听他吹木叶演奏了动听的歌曲,而且见到了回老家扫墓的杨光勋老人,与朋友的再相逢是高兴的事,我也再次走进了自强图书宬,这次清明节回老家,杨老又带了上千册新图书,他要忙着装新的书架、又要把新书上架,这些事情做起来对于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很是费力了,他对我说道:“我已74岁,明天与意外不知哪天先到,我现在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能为乡亲们做多少算多少了。”我在内心感到敬佩,“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是一如继往地去行善。”这一次杨老送给我一本他出的小册子《永泰亭》,这本书记录他全家为在乡亲进山上劳作的路途中修建一个凉亭的事,书中的文章有他们兄弟五人写的,杨光勋老人写了《永泰亭记》,他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记叙内心高兴的心情,文后是这样抒怀的:“登斯亭也,则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思绪万千;嗟夫,处山川之僻,则忧苍生;处江湖之远,则忧社稷。先忧后乐,士子之品也;感恩报本,游子之责也;亭联‘雨顺风调水,民安国泰长’,此老夫之愿矣!”也有他们的晚辈写的,尤其杨老爱女杨淑岚写的文章很是清新有味《不曾在田野里撒野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文章深情地回忆了她儿时在农村的生活。这种带领家人为乡亲们做好事,又以文章记之,这不也是对家人的一种最好的教育吗,传之与人,则是对社会的教化与影响了。以家风促进社会风气的向好发展,这就是新铺里好家风的意义所在,我听说杨光勋老人一家每逢大年三十都要召开“家庭总结表彰会”,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述职,讲述一年来自己的功过是非,父母评价发奖,无论大人小孩子都如此,这也是一个创举了。

  每一次到丹口的新铺里,我都有一种内心的激动,为这里纯朴的山民们,这里有着举世闻名的“丹口吊龙”,曾舞进了“上海世博会”,这里有独特的苗家民居,这是有五月盛开的莲花,这里有新铺里的民俗文化、还有红军桥红军墓、有一盏明亮马灯是红军经过留下的文物;这里更有我难以忘怀的自强图书宬与他的创办人杨光勋以及那些可敬爱的农民义工们!

  丹口新铺里,期待下次再走进你的怀抱,领略你那不一样的苗寨情怀――――――

作者:唐文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