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步惊现清代“村财务公布栏”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2020-07-31 14:18:43
—分享—

  20年前,笔者在长安营乡大寨村参加六月六山歌节活动时,当地有村民向我提供一个发现古石碑的线索,引起笔者的兴趣。笔者当年在文物部门工作,对村民提供的文物线索倍加关注,于是随他赶到现场察看,这是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积谷常存碑”,石碑中刻记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 至二十三年(1897)十年中该村寨各户苗侗民众储存在“众仓”(民间又称义仓)中的稻谷数量, 系湘西南一带年代最早的“村财务公布栏” 。

  昔日的湘桂边界大苗山自然条件极差,山高水冷兽害多,农业耕作水平落后,农作物品种质量低劣,故水稻产量极低,人均口粮不高。在战争年代里,“一日无粮三军乱”;苗侗民间也流传有“手中握有粮,灾年心不慌” 的说法。因此,村寨里是否有储粮关系到当地社会人心的稳定。村民自家储粮其实并不保险:在防火、防鼠、防盗等方面势单力薄,有时因缺粮无法“控制”自己的肚子,忍不住将储粮吃掉。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克服灾年所造成的缺粮之苦,长安营乡大寨村苗侗民间从清代起就流行自筹资金、自筹建筑材料和劳力在村寨中央有水源之处修建“众仓”(义仓) 的习俗,各户将丰年节省出来的稻谷集中储存在“众仓”里以防饥、防火、防盗,并将各户的储粮数镌刻在石碑上永久公布。

  据当地苗侗老人介绍,“众仓” 的保管员由本村寨群众民主投票推选出为人正直、有一定文化基础、德高望重、能写会算的中年人担任,任期为十年。“众仓”保管员的职责是防火、防盗、防鼠、防霉变,每年要翻晒仓里的积谷,有时还要将陈谷借出去、将借谷人赔还的新谷存进粮仓,使仓内的稻谷常换常新、少有陈谷与霉变谷。据说“众仓” 的保管员是无报酬的,是本村寨的义务粮食保管员。当“任职”期滿办理移交手续时,须将各户的存粮数量刻碑勒石公布于众。长安营乡大寨村保存的这块清光绪年间镌刻的“积谷常存碑”,它用实证揭示了当地苗侗民间集体储粮的大体情况,相当于今天的永久型“村财务公布栏”。

  这块惊现于大寨村苗侗民间的“积谷常存碑”高130厘米、宽90厘米、厚10厘米,碑文强调“积谷防饥”的重要性, 碑中镌刻有各户存粮数据。大寨村昔日储粮的“众仓” 虽已不再存在,但从这块120多年前镌刻的“村财务公布栏”中可看出,当时的苗侗寨主既有远见,又十分开明,能坚持实行民主理财制度。常年坚持不间断地积谷防饥,在遇到灾年时可使当地民众能平稳过渡,在救助灾民、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块“积谷常存碑” 在湘西南地区属首次发现,它不但填补了当地历史文献的空白,还记载了当地苗侗民众的传统美德,对于研究清代苗侗地区民间集体财产的管理方式及传统的储粮古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