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家将武术的文化内涵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2020-08-05 14:41:54
—分享—

  南方杨家将武术与苗族抗争精神有密切的关联。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主要靠超强的武功与顽强的毅力。苗族武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武术包括武功中的徒手与器械,狭义的武术单指武功中的徒手即拳术。武术大师大都精通苗医苗药,民间有“未曾学武先学药”之说。特别是跌打损伤的草药,凡习武者必先学之。杨家将武士在崇尚武术、讲求武德、和善为怀、抵御外侮等活动与内容中蕴含有深厚的杨家将文化,城步杨姓苗族的全民尚武习俗中无处不渗透有顽强刚毅的杨家将文化内涵。

  崇尚武术是杨家将文化精髓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步杨姓苗族内部自古以来就形成全民尚武的习俗,“佩刀挟弩”的苗族风情随处可见, 其实也是杨家将文化的精髓之一。旧时民间流传有“百寨苗民百寨兵,千里苗疆千里营”的民谣。旧时,杨姓苗民平时不分男女老少腰间总是佩挂有锋利雪亮的弯刀或扛有火枪,一旦遇有外敌入侵则“群起而攻之”,随时可以参战。民俗学专家马少侨先生在考察杨家将武文化时就吟诗赞道:“赤水西头古寨高,飞山神庙已蓬蒿。杨家风范依然在,丫角村姑也配刀。”清溪古民居内至今还保存有昔日杨姓苗族先辈们练武用的石礅、石锁、上马石、插枪用的有眼石板等遗物。古民居内还保留有明清时期朝廷赐给杨氏武将的牌匾,这些由朝廷赠送的军功牌匾记载着明清时期杨氏武将征战沙场、精忠报国、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爱国精神。杨姓苗民尚武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凡杨姓男丁必须自备器械参加武术训练达5届(期)以上,每届(期)30天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城步苗族民间常利用农闲时间举办习武短训班,训练时注重实战动作弧度小,技击性强,极少有花架子。练苗拳时先练桩,拳击不晃荡; 双脚前弓后箭,发功顽强有力。苗拳攻防手法多,有劈、挑、拨、推、插、勾、拉等, 套路有六合拳、四门奉、猴拳、猫拳、鹰爪拳等, 据说是由蚩尤拳演变而来,后来统称为苗拳。苗拳短训班每期30天左右,每期参训的男女青年30--40人;每年春节期间舞狮都要插入群众性的武术表演活动,元霄节若有几路狮灯同时拥进县城,在游街舞狮时刀枪棍棒林立,实际上就是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大赛。杨家将使用的武术套路极少有少林拳那样的大幅度跳跃,其套路紧凑,练习时幅度小,速度快,动作严谨,稳健紧凑,有时在四方桌上练拳,尽量不消耗体力,以适应大苗山“地无三尺平”的地形,故又称“船拳”, 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拳种。1993年,城步儒林镇金水村苗族武师创办有习文练武的苗龙山文武学校,每年招收学徒近60人操练苗拳,其中杨姓学员约占半数,学制两年, 已向沿海各单位输送上百名保安人员,每年又为武警部队输送10余名武术基本功十分扎实的新兵。苗民尚武既可强健身体,又可使苗族武术代代传承。历代杨姓苗民为了自卫求生存、全民习武备战、保家护寨的尚武习俗其实是不畏强暴、勤于备战与敢于抗争的苗族尚武精神的飞山文化的具体表现。

  讲求武德是杨家将文化古训

  苗族文化中各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规,如从艺者讲究艺术道德,从商者讲究商业道德。城步苗族的全民尚武习俗并不是图好斗好战,武术界内部讲求武德、崇尚信誉,其规矩极严。旧时,杨姓苗族武师严格遵循古训,收徒时坚持一定的原则性,规定“三教三不教”:即脾性好的教,脾性暴躁者不教;诚实本份老实忠厚者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心术不正者不教;讲求礼仪信誉者教,六亲不认不孝者、好勇斗狠者不教。苗族武师们制定有在实战时实行“三打三不打”的规矩:即在生死关头对首犯我者打,对无意伤害我者不打;对欺辱杨姓家庭或门派者打,对被我击败向我求饶者不打;对肇事之首者打,对胁迫无辜者不打。苗族武师教徒时必须先教徒弟学会如何做人,学武与学做人同时并重; 在拜师的仪式上徒弟必须向师傅及众人宣誓:保证不忘师恩、不辱师祖、不欺老少、讲求武德、不轻易出招伤人等,得到师傅认可、有众人“担保”后才能正式加入习武行列。武术界这些规矩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和严格实行,不仅保证了苗族武术队伍的纯洁性,又确保苗族武术的崇高威望和武术界的社会道德,故在战时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在有外族强行入侵的紧要关头,只要政府或寨主一声号令, 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则应者如云,参战者则为了国家和本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这些都是传承了杨家将文化讲求武德的古训与抗争精神。

  和善为怀是杨家将文化内涵

  苗族民间的商户中流传有“和气能招千里客,公平易取四方财”的俗语,这是苗族民间商业文化的精髓,苗商凭着以和善为怀的宗旨和“重利而不轻义、图利而不忘义”的苗商精神打遍天下。苗族武术界自古以来严格讲求和善为怀的社会道德,在训练和实战时,极少或没有“先发制人”的进攻动作,而是防中有攻,攻中有防,以防为主。这种以防为主的特点,反映了苗族武师们以和善为怀的社会道德,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在旧社会长期忍受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时,在反抗外侮的交战中仍然采取以礼相待、忍让为本、和善为怀的心态与战术。他们尽力做到不惹祸、不生事、但不怕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杨姓苗民磨砺成讲义气、为人坦荡、不欺弱、不称霸、在逆境中不灰心气馁的顽强意志。他们严格遵守武术界不许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古训,他们在实战时采取以礼相待、忍让为怀、以防守为主的战术。苗族武术没有花拳绣腿,出招则伤人,但在实战时苗族武师必须做到先让人三招再出手,不到生死关头,从不首先采取凌厉的进攻手段或使用毒招伤人。

  抵御外侮是杨家将文化宗旨

  为了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城步苗民通过苦练武术培养了坚毅顽强、富于抗争精神的民族性格和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一大批苗族武师。凭高超的武术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是杨家将文化的宗旨。如宋代岳家军军前统制杨再兴,凭着一身过硬的武术累建奇功,在抵抗金兵的入侵中,杨再兴被称为常胜将军,虽然最后战死在小商河,但他为国为民抵御外侮尽忠尽义的行为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还有都元帅杨正滔、都练史杨正隆等为宋朝的社会稳定屡建奇功。元代苗帅杨完者统率10万精通武术的苗军转战湘、鄂、浙、皖等地,威震东南数省;还有百骠骑将军杨通泰等7名武将为元朝的国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初名将杨洪、征西将军杨瑛、武强伯杨琳、宣力武臣杨能等苗族将领凭一身武功为朱元璋创基立业,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清代苗民起义领袖杨清保、驻守陕西的总督杨遇春等都是武功非凡的武将;现代革命战争中涌现出的开国上将杨至成、百战英豪杨得志、忠良战将杨成武等都是苗族中的武林高手,他们在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的战争中曾称雄一时。从历代苗族武师的各自成长与参战经历来看,无不包涵有顽强刚毅、忠义英勇的抗争精神与深厚的杨家将文化内涵, 值得苗文化专家学者们研究与探讨。

  若挖掘整理杨家将武术作为旅游点上的表演节目,通过精加工排练演出,定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又能使苗族武术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