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神崇拜与“火俗”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2020-08-14 12:54:09
—分享—

  火是一种能源,是一种力量。人类在自身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着火,依赖对火的认识与掌握,依靠火提高自身的体质,依靠火推动智力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学会用火是由于山火过后,烧死了一些野兽, 原始人捡来试吃,觉得味道不错,于是学会了熟食。山火被雨淋熄后, 为了取火种,原始人学会了三种取火法:木燧、金燧、火石取火。木燧是上古时期人们看见鸟啄木出火受到启发,用坚木摩擦取火;金燧是用铜镜向日取火;火石取火即用火镰石互相撞击产生火花,迸出火苗取得火种。古人经过了利用自然火、保存天然火种、人工取火种三个阶段,反映了人类在实际上开始掌握了对火的控制与利用,也反映了人类对火的功用和认识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人类自从有了火,由生食过渡到熟食后增加了营养,增强了体质,寿命有所增长;人类学会用火取暖御寒,逐渐从树居过渡到穴居;原始人用火战胜毒蛇猛兽、保护自己、增强了狩猎能力,可以说火的利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有了火,原始人可以放火烧山驱赶野兽,并用漫山遍野的草木灰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火烧制陶器,用火炼铁、打造武器和农具,从而逐渐进入文明时代。因此,火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是不允许外族人直接从本部落的灶中取火神(火种)的,也不准借走火神(火种)。一个部落的火种熄灭了,象征着这个部落将走向衰落与贫穷; 保存有火种的部落,象征着这个部落的兴旺与富有。因此,为了争夺火神(火种), 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火神的存亡与部落的生命是紧密相连的。部落迁徙时,最当紧的是保护好火神(火种),部落迁徙到哪里,火神(火种)就被带到哪里;在出发之前和到达目的地后, 古人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火神仪式,祀求火种永不熄灭、让火神护佑部族的安宁。

  人的一生离不开火,死后也离不开火。苗族民间流行在新逝者脚下点香油灯(脚灯)的古俗,这种灯又称“万年灯”,它能照亮新逝者去阴间黑暗之路,又能借火的神力驱赶邻近的野鬼,让它们不要来骚扰新的亡灵。新逝者所用的冥钱、冥屋、地契等都要火化后才能“邮寄”到阴间,亡灵才能受用。扶柩上山时,沿途必须燃放鞭炮护送,用猛烈的炮火驱赶和吓退途中的阴魂野鬼,免使它们纠缠和欺辱新的亡灵。新逝者落井安葬后,孝家必须从老宅灶中取火种、燃火把至新坟前烧三晚篝火,每天早晨敬三杯茶。这样做一是表示让火神陪伴新亡灵,使新亡灵不感到孤独;二是表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火能消灾避邪。《小雅.白华》载:“樵彼桑薪,卬烘于煁。”这是新婚夫妇在洞房中围炉而座的情景。苗族民间迎娶新媳妇时,男方接亲队伍必须提一只马灯或灯笼至女方家,马灯或灯笼应紧随新娘子左右同行,以防备黑暗中的邪鬼拢身。快到男方家门口时,安排一妇女手提一只装满炭火的火桶迎接新娘,门口放一盆炭火,让新娘从炭火上跨过,借火驱除新娘身上的邪气,用火隔阻邪气恶鬼入室。不管是跨炉火还是跨火盆,不管是提马灯还是举火把,这应是远古时期婚礼燎炬演变而来的。夜间出门高举火把走路, 一可照明,二可防兽,三可驱鬼,手中持有火把,一切猛兽与邪鬼都不敢拢身。除夕夜守岁,灶中的火要烧旺,一直烧到天明,火旺则预兆来年家庭兴旺、事业有成。民间烧制砖瓦时,新建的砖瓦窑必须先敬火神后才能正式发火,否则可能会出意外事故或砖瓦质量达不到要求。我国在古代发明火药后,李畋最先制作爆竹为唐皇李世民驱鬼治病,使龙体康复,被李世民封为“爆竹始祖”。明洪武三年(1370),爆竹制作行业将李畋的生日——农历4月18日定为“爆竹始祖”诞辰日,该行业每年按时祭祀之。到了近代,用火药制成火枪,从而结束了冷兵器时代,火器在战争中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战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火箭筒、火箭炮、火箭、卫星升天等,这些无一不是火的功劳。

  因火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语言中也组成不少有关火的成语: 如火树银花、炉火纯青、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趁火打刼、玩火自焚、飞蛾扑火、隔岸观火、心急如火、刀山火海等。火字还上了神龛,神龛两边的对联有“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之句; 香火又暗寓子孙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时至今日,火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非常神圣的。当人们从旧居搬到新宅时,要举行隆重的“进火”仪式。苗族民间新宅竣工择吉日“进火”时,主妇用一捆干竹片扎成火把在旧灶中点燃,燃放一挂鞭炮,表示恭请火神迁进新宅。新宅里有一老者在新灶前燃三柱宝香,点一对蜡烛,摆三杯清茶,烧一叠冥钱,恭迎火神入宅。火神入新宅后,主妇将火把塞进新灶, 添进干柴,在新灶中用锅盛油炸米花、打油茶,表示从此居住在新宅里“永远红火, 兴旺发达。”亲朋戚友闻讯后,纷纷前来燃放鞭炮表示恭贺。

  火对人类有益,若控制不好则有害,有时星星之火可烧毁万重青山、烧毁房屋、烧死人畜。因此,人们在崇拜和依赖火神时,又惧怕火神。因此,人们在放火烧山耕种、驱兽前,必须先祭祀山神与火神,恳请“风莫乱刮, 火莫乱走。”若有人在夜晚发现有“火殃”落入村寨中(一种像流星一样飞落到寨内的火魔),必须择吉日请道士面向北方(北方属水)念《驱火魔咒》。晚上,道士则手持师刀带领众人到各家各户搜索“火殃”驱赶火魔,在各户的偏避处捡几片垃圾作为“火殃”的化身装入布袋内。天明时,道士将从各户搜来的“火殃”装在一条用竹片扎成的纸船上,盖上稻草送到北方的一溪河边,在纸船上燃香点烛、点燃稻草,让“火殃”坐船顺溪流而下直奔江海,这就是“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由来与过程。送走“火殃”后,村寨才能安宁。

  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原老地税局办公楼所在地是昔日火神庙遗址,俗称曾公井。据清同治年间《城步县志》载, 嘉庆十六年、十七年,县城连续发生火灾;道光七年、十一年、二十九年,教场、彭家团、西门等处尽焚,每年烧毁商铺百余间,商户与居民损失惨重。自城步建县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的243年间,县城的木屋经常是三年两(火)灾或五年三(火)灾,民众损失巨大。地方绅士乡贤们为了避免火灾,于清同治年(1862~1874)从城北处将火神庙迁至曾公井小石林侧,用樟木重塑“火德星君”神像,当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让“火德星君”神像归座,并定此日为“火神节”(“火德星君”诞辰日实为六月二十三日),每年此日必抬火神菩萨游行巡街。是日,城乡民众争相至火神庙祭祀火神菩萨,以确保各方安宁。据说自从添置了扑火工具和兴建了火神庙、常祭祀火神菩萨后,县城老街木房的火灾次数明显减少。这些防火“措施”与防火“活动”都是火神崇拜的遗俗。

  如今,现代文明进入苗乡,用耐火材料兴建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纯木屋明显减少了,使用明火的机会也减少了,火灾也明显减少,但“火俗”却流传下来。我们只有通过古今民俗文化的对比,方能拂去时代所蒙于其上的面纱,领略到其中的蕴意。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