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苗乡“唢呐”传奇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湘艳 肖陈刚 编辑:伍玉桃 2023-07-27 15:54:29
—分享—

湘西南边陲的邵阳市第一高峰的二宝顶腹地,有个偏僻的神秘山村--城步县兰蓉乡报木坪村。这里,山高林密,树木葱茏;这里,水光涟漪;清澈晶莹;这里,民风淳朴,民俗典雅;这里的唢呐声,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民间唢呐村”后,唢呐就出类拔萃地活跃在苗乡山里山外的大小舞台,成为了一朵民间文化的奇葩。

不久前,笔者慕名来到这个神秘的唢呐村。与唢呐传人江长青一阵寒暄,惊闻这里的唢呐有着三个不同时期的特色传奇。

图为二宝顶脚下的报木坪村风光旖旎、青翠如黛(肖陈刚摄影)

唢呐从血色故事中走来

时光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二宝顶腹中的楚南极地苗寨拦牛峒,有一个地名叫牛石坳。江、雷二姓早就迁徙至此。忙时春种秋收五谷杂粮,闲时钻入二宝顶群山张弓捕兽。过着“忙闲结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日子。雷姓族上有位彪悍的后生叫雷怀泽。身材高大威武,相貌堂堂出众,特别招人喜爱。年方不到二十,已然娶妻生子。他有一项众人不可比拟的特长,天生一双“铁脚板”,常年在山里健步如飞,“放索张套”更是他的绝等功夫。那日套住一只野兔,哪里夹住一只黄獐,他有先知先觉的“心术”,不知不觉就成了拦牛峒远近闻名的捕兽能人。由于捕获野兽得心应手,又有一双铁脚板。他每隔半月,便去一次桂林,拿着烘干的野兔、山鸡等各类野货,为乡里乡亲换回盐巴。一来二去,在桂林结交了一位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老庚”,两人亲密至之,相恨恨晚。桂林老庚有支唢呐,常年在繁华地段,以吹唢呐为生。雷怀泽见之,甚是喜欢,硬要老庚收他为徒,老庚只好悉心传授唢呐技艺。公元1852年4月,太平天国起义军,自永安突围,攻桂林不下,转攻全州。后进入湖南道州(即道县)。就开始全面地整顿队伍,增修战具,制备军火。桂林老庚知悉太平军情况后,立志一番作为。便邀约雷泽怀一起投奔太平军。在9月某日攻打长沙时,桂林老庚遭受曾国藩部湘军冷剑袭击,顿时血流如注。随身携带的唢呐也被血液浸红,雷泽怀抱着老庚,内心哭泣。但见老庚拿出唢呐,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不……不行了,唢呐……保存好,回家……照顾……老婆,孩子。”话毕,溘然长逝。雷怀泽遵循老庚遗嘱,悄然离开了太平军。以铁脚神腿,出长沙湘潭,过娄底邵阳,回到城步苗寨,又过上山里人不谙世事的日子。

人,总是有一种奇怪的思维。越想忘记那冷酷的经历,那些记忆却时刻浮现在脑海。雷泽怀也不例外,何况还有一支带血的唢呐伴随着他。他只有好好地保存唢呐,光大唢呐之音,才能慰藉桂林老庚的灵魂。为此,他反复练习老庚教与他的唢呐指法,洞悉每个音节。特别是在山里静听百鸟百兽的叫声,联想与唢呐的声音共鸣。于是一套自创的喜、怒、哀、乐、的唢呐曲调应运而生。至上世纪初期,雷泽怀授师传艺,终于在拦牛峒成为了苗乡唢呐第一代尊师。

唢呐在风雨飘摇中幸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血染唢呐到新中国成立,又是百年之久。一百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社会发展却有着天翻地覆的概念。拦牛峒更名为兰蓉乡了。唢呐也传承到了第三代人。唢呐声又涵盖了山歌、木叶以及彩花调多种形式的自娱自乐民间文艺。

忘不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第三代唢呐传承人雷跃辉为首的民间艺术唢呐队,在庆祝新中国时,用山歌、唢呐、木叶、彩花调的曲艺进行轮回演出庆祝,诠释了长盛不衰的民间文化在苗寨蒂固根深。

山上木叶清又清,

住在苗寨想北京,

苗乡儿女心向党,

党的恩情比海深。

苗山泉水清又甜,

苗乡儿女笑开颜,

好山好水好地方,

感谢救星共产党。

……

一首首山歌,在木叶的伴奏下,在唢呐的共鸣中,打造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图为唢呐队成员精神抖擞,放歌苗山场景(杨仕昆摄影)

但好景不长,十多年又弹指一挥间,进入文革时期。一次发生在苗乡的报木坪唢呐保卫战紧锣密鼓地展开。

追忆1966年8月的一天。烈日烘烤着大地,地下的石板似乎飞溅着火花。第四代唢呐传承人江长清大汗淋漓地向师傅雷跃辉家里走去。原因是上午大队革委会小将阳x芳邀约他到大队会议室开会。严重地强调:为了紧跟革命的形势的发展,我本地的彩花调和山歌都有腐朽低级趣味资本主义色彩,严重侵害了社会主义。而唢呐就是资产阶级复辟的工具,必须全力抹杀。全国都要学唱革命样榜戏。此时的江长清,心急如焚,是保护,还是销毁,困扰着他。必须与师傅商议个万全之策。

夜幕在悄然无声中降临,时钟在滴答声中度过,雷跃辉在自家禾堂坪来回地踱步。一阵清风拂过,他好像看到了祖师爷雷怀泽对他说:“唢呐来之不易,要保护唢呐,”于是雷跃辉对江长青说;“唢呐是祖师爷血与爱的结晶。保护好应该是我们的共识。你今晚将唢呐送上老山无人洞藏好,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旦事态缓好,我们再取回。今晚我将自己对面那座没人住的偏屋烧了,就说唢呐和彩花调的道具在那里,被烧了,如何。”

雷跃辉用情、用泪保护了唢呐,一次制约山歌,彩花调、捣毁唢呐的行动也就不了了之。

图为唢呐队在六•六山歌节活动中演奏登场(杨仕昆摄影)

唢呐在文艺繁荣中成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上下各条战线有条有序进入了发展的轨道,文学艺术也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春天。沉寂了十年之久的苗乡唢呐,得到了时代的召唤,感受了春天的温暖。1979年10月,在村支书胡玉元、村团支书戴礼强的组织下,又重新组建了报木坪村唢呐队。并由第3代传承人雷跃辉师傅任老师,开办了唢呐速成培训班。传艺苗乡古装彩花调,当年在七组架桥冲雷春秋结婚之日,成功演奏,好评如潮。

唢呐没有失传,彩花调没有丢失,山歌仍然在苗胞心中。报木坪民间艺术正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天生丽质难自弃。”

消息从报木坪传出,不径而走,到乡里,到县里。县、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报木坪,对唢呐的传承发展寄托了厚望。县文化局原局长江冠齐,县六▪六山歌节总导演,县文化馆馆长杨国胜也多次亲临报木坪进行授艺指导,使唢呐从单一演奏,到鼓乐同奏。如今报木坪村唢呐队,无论在苗家小院的红白喜事场合,还是县、乡各类庆典活动演出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当红名苑。我相信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一定会长盛不衰,更加娇艳。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湘艳 肖陈刚

编辑:伍玉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