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代骁将蓝玉
蓝玉(1340-1393),明初宝庆府扶城峒人(今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太平村),元至元六年(1340)出生,苗族。其先祖蓝昌见于五代初随“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献地归楚有功,被封于城步扶城,蓝玉系昌见第十四世孙。
邵阳市宝庆府城墙下的蓝玉雕塑
城步《蓝氏墨谱》载:“昌见公于五代梁开平四年……居扶城,世守其地……昌见公生七子……壬生生春应,春应生声远。声远即梁国公”。“昌见之十四世孙曰玉,佐明太祖逐元主有大功,封梁国公,甚得众心。明祖忌之,或言其私元主妃,又告其谋反者,明主遂杀玉。玉公子紧元(杨氏所生),生五男一女:男曰富安、相宇、进势、进才、田受;女曰贵女。俱玉害。玉有遗腹子曰昌建,侍妾向氏育于云南沐氏,故蓝、沐合为一家……蓝昌建避祸于黔国,亲如公子,博学诗术,服膺礼教,故其裔胄虽处荒陬而能独无渎姓之也。”
清康熙《城步县志·曛旧十三》和清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一》俱载:“蓝玉,扶城人。其先曰昌见……世居扶城。玉,昌见之十四孙也,祖某同沐氏徙濠州,遂为定远人。玉姊适开平王常遇春。故初棣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玉,春数称于太祖……奏捷班师。帝大喜,赐勒保劳师还,进凉国公。玉身长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因事族诛者万五千人。当族诛时,有侍妾身怀六甲,匿西平侯沐春家,春以与玉同乡,诛非真罪,不忍绝其世,匿妾于府中。遗腹生子昌建……昌建长于黔国。成化初,子孙俱已成立。黔武僖公琮,知禁网已解,乃使昌建率其眷属归原籍扶城。嘱其世守王坟……深感沐氏继续之惠,其于黔宁先王之坟,不啻其鼻祖也。”
《明史》亦有载:元末兵乱,城步苗民纷纷北上,蓝玉父亲蓝春应与沐英祖父李十一携家孥徙安徽濠州定远。有大将才,作战勇敢,有胆有识,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
湖南吉首大学吴荣臻教授在其专著《苗族通史》中记载,元至正元年(1341)至正六年(1346),湘桂黔边境遭受特大天灾人祸,城步苗族首领吴天保领导这里的苗瑶人民举行了震撼朝廷的反元大起义。起义军攻克或占领了武冈、靖州、黔阳、辰州、沅州、叙州、城步、绥宁等地。还有一支苗军北上湖北,转战河南、攻克了荥阳等地。朝廷命江西和湖广数省合兵会剿,历时四年方才平息了这次苗民大起义。蓝玉父亲也参加了起义。起义失败后,元朝将参加这次起义的苗瑶人民共十余万众举家谪守安徽濠州定远一带,少年蓝玉便随谪贬大军到了濠州。待蓝玉长到十多岁,便投奔到其姐夫常遇春帐下,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队伍。
蓝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反元立明的时代大潮中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从管军镇抚渐次晋升为千户和指挥使,直至拜大将军,为明朝统一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彪炳史册。
洪武二年(1369),蓝玉随常遇春北征开平,常遇春不意死于南归途中,次年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
洪武四年(1371),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被平定。
洪武五年(1372),蓝玉随大将军徐达北征,出雁门关在乱山、土剌河等地大败元军主力王保保(扩廓铁木儿)。
蓝氏宗祠内蓝玉大将军画像 雷学业摄
洪武七年(1374),蓝玉独自带兵占领兴和,俘获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
洪武十一年(1378),蓝玉同西平侯沐英讨伐西藩叛乱,大获全胜。第二年班师还朝后被封为永昌侯,赐世券,食禄2500石,进入明朝的贵公之列。
洪武十四年(1381),蓝玉与沐英并列为左、右副将军,随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取西南重地云南,在曲靖大捷中擒获元将平章达里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被迫投江自尽,云南平定。战后评功,蓝玉最著,增禄500石,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妃。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蓝玉拜征虏左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右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驻东北的元朝世将太尉纳哈出,斩元平章果来,俘其子不兰溪,收服纳哈出及其大部。役后,朱元璋收回冯胜的总兵印,命蓝玉行总兵官事,不久又在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成为明初统兵的最高将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元顺帝孙脱古思铁木尔继位,经常骚扰明朝北境。朱元璋命蓝玉率兵15万北征,出大宁到庆州,于捕鱼儿海大败元军,杀太尉蛮子,擒元皇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3000人,男女7万余众,缴获大量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章及牲畜,销毁敌军械不知其数。元主北逃后被人杀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灭亡。蓝玉胜利班师。朱元璋闻讯极为高兴,大加褒奖,封其为“梁国公”。
洪武二十二年(1389),蓝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第二年受命平定施南、建忠、都匀、散毛等地叛乱,加禄500石。
当蓝玉在政治生涯和军事武功达到巅峰的时候,也是他形成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恶劣作风的高潮。朱元璋手下锦衣卫盛行,专职监督军政重臣的各项工作直至日常生活。蓝玉军功盖世,朱元璋恐其军威持重,在其身边安排了锦衣卫“辅之”。洪武十四年(1381),蓝玉任征南左副将军收复云南期间,锦衣卫告其“私搞盐引”(食盐运销专利凭证),牟取暴利。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率兵15万北征元顺帝孙脱古思铁木尔获胜后,锦衣卫告其私占大量珍宝、驼马,私纳元妃。朱元璋闻报大怒:“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立将其“梁国公”改为“凉国公”,以示朱元璋对蓝玉的凉心之意。蓝玉班师至喜峰关,时已夜深,关门未能及时打开,蓝玉大怒,纵兵破关而入。锦衣卫又据此向朱元璋告御状,加深了朱元璋对蓝玉的不满。蓝玉领兵在外,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有时为抢占战机需要而“违诏出师”,这都被朱元璋认定为“擅专自用”。在朱元璋面前,蓝玉有时言语傲慢,举止不恭,矜才自负,颇失臣礼,有时连皇上召他上朝议事也不听从。有一次朱元璋召见蓝玉,蓝玉带卫兵觐见,朱使眼色命卫兵退下,卫兵不动,直到蓝玉命退,卫兵方退。蓝玉的高傲自大和胡作非为,引起了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的极大不安。朱元璋估计他的子孙无能力驾驭这匹烈马,决定在其手下除掉以绝后患。这时有人诬告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人,横行霸道,强占民田,鱼肉百姓,胡作非为,导致百姓上告,且遭御史官举劾。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蒋瓛诬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有谋反行为,朱元璋即以“谋反罪”将蓝玉打入大牢,继而处死抄家,灭其三族。为警诫群臣,朱元璋还特制《逆臣录》颁行全国,坐党论死者15000人,史称“蓝狱”。当时的《明律》极为严酷,规定替死人犯辩护者斩,因而无一人敢为蓝玉申辩。太子朱标在世时曾对这种滥杀无辜感到不满,上谏曰:“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用荆杖辩解:“我把荆杖的刺去掉再交给你是为你好,我杀的都是国家敌人,杀掉他们你才能稳坐江山”。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昔汉高祖刘邦在其功成业就、江山稳固后,以“谋反罪”残杀韩信、彭越、黥布等开国功臣,以诛除异己,稳坐天下,使其大汉江山不落他族。朱元璋的伎俩与刘邦如出一辙,蓝玉之死与韩信之死似同复制。“蓝狱”恐怖波及蓝玉故里城步扶城和安徽定远,城步扶城蓝姓居民改从“秦”姓;安徽定远的蓝姓居民则全部改为“青”姓,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
二、一座地标“蓝玉故里”
据《蓝氏墨谱》《宝庆府志》《城步县志》记载,黔宁王沐英与蓝玉同为城步扶城籍,且与蓝玉颇有世交。蓝玉遇害后,沐英之子黔国公沐春为保存蓝玉遗脉,冒着生命危险将怀有身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后生下遗腹子蓝昌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也就是蓝玉被杀七十年后,蓝玉遗腹子昌建子孙繁盛,而“蓝狱”禁网日渐废弛,黔国武僖公沐琮(沐英孙)命昌建回原籍城步扶城修建蓝氏宗祠,“世守王坟”。从蓝玉被诛杀至今,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城步蓝氏人口现已达到5000余人。
昌建回扶城后,即在原住宅处修建了蓝氏宗祠。隆庆五年(1571),其后人进一步扩建宗祠,在旁增修了观音阁。观音阁于1953年被拆毁开田。1640年建成接龙桥(后称太平桥)。蓝氏宗祠是为蓝氏族人祭祖、议事、宗法、读书、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祖祠。蓝氏宗祠、蓝玉塑像、蓝玉墓和太平桥,构成了当今蓝玉故里的四道靓丽景观。蓝玉故里1981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升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又称为祠堂、家庙,是供奉先祖神主牌位的地方,同时也是宗族事务管理的场所和机构。宗祠建筑的一般形式包括龛室、大厅、回楼。龛室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庄严昭穆;大厅是用来聚集族人行礼的地方;回楼是用于接待宾朋和宣讲宗族经旨,在两侧的厢房有些还会设置义学供子弟读书。蓝氏宗祠全长100米,宽34米,高20米,占地面积共1334平方米。宗祠内设有蓝玉、沐英、常遇春等先祖塑像,供后人瞻仰祭祀。
相传当年蓝玉被杀后,其族人冒死将蓝玉头颅装入谷萝内藏好连夜逃出京城,马不停蹄赶回扶城峒,将其头颅葬在太平桥侧的平地上作为墓冢,直至1956年修建城丹公路时被毁。2007年10月,城步蓝氏宗族筹资在太平桥侧城丹公路上面山顶上修筑了一座新的蓝玉墓。墓碑基础用大理石装饰,高9.48米,宽10米,墓地占地约100平方米。据查得知,在全国各地蓝氏居住地,只有城步太平村建有蓝玉墓。蓝玉墓成为蓝氏后裔清明祭祖的一个庄重场合。城步蓝氏后人纪念蓝玉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长期传承了吃“乌米饭”“乌米粑”习俗。当年蓝玉的头颅偷运回扶城后,头血已将萝内稻谷染得乌黑,族人不忍将稻谷舂米吃饭,就留作种子,来年撒在秧田,结果长出了紫黑色的稻米,秋天结出血乌色的谷子,其米粒也呈血紫色。蓝姓后人为纪念祖公,便将蓝玉被斩杀之日——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忌日,各家各户不得生火煮食并在前一天煮好乌米饭,做好乌米糍粑,敬奉祖先,然后全家同吃一餐乌米饭,而糍粑则留待初八日冷食,或宴请宾客。但这种“乌米”稻种从不外传,只在蓝氏内部自种自食,世代相传至今。
三、蓝玉故里的价值内涵及保护利用途径
(一)蓝玉故里的价值内涵
——历史文物价值
蓝氏宗祠分为前厅、中厅、正堂。前厅设置戏楼,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中厅是候祀、议事场所。正堂是祭祖大厅,设有先祖神龛台,神龛台正中安放着蓝玉公雕像,两边供有先祖世系牌位。祭祖仪式比较讲究,族长开大门后,族人们先从右侧耳门即“入孝”门进入祭祀厅,大家面向神龛台先祖灵牌,先由族长着香祭拜,再依次从长辈至叔、侄、孙辈等族人祭拜。祭拜结束后,大家怀着悲痛心情由左侧耳门“出悌”门哭泣而出。正堂上方悬挂明朝万历二年朝廷御赐的“敉宁宗功”“灵爽式凭”匾额,中厅上方悬挂有“恢宏先绪”“垂裕后昆”等匾额。“敉宁宗功”意为先祖蓝玉为了明朝的江山统一、祖国的安宁,誓死忠于朝廷,英勇善战,在战争紧要关头敉平战乱,功勋卓著,朝廷也多次为他封功晋爵。“灵爽式凭”即赞誉蓝玉为人爽直,一生为后人做出了好的榜样,任凭世人怎么评价,他的无私无畏、报效国家的精神永远让后人敬仰。“恢宏先绪”意为前辈有宏图大略、气势恢宏的胆识,铸就事业辉煌。“垂裕后昆”意寓为蓝氏前
城步丹口镇太平村蓝氏宗祠正大门 雷学业摄
辈能用仁义处理军国大事,用礼仪匡扶百姓,用孝悌教化子孙,望后裔兴旺发达,世代昌盛繁荣。
正门墙面上“辕门斩子”雕塑,是南方杨家将精神在蓝氏宗祠的宣示,意寓杨家满门忠烈,刚直不阿,大义灭亲。北宋时期,金人犯我中原,当时朝廷软弱,无将出兵,只能设擂台选将,而且有约在先,打死不追责。金刀老令公杨继业之子杨七郎,在擂台上失手打死了当朝宰相潘仁美之子潘豹,撞下包天大祸。虽然有约在先,但潘家有权有势,对杨家心存不满,寻机报复。杨令公只得将杨七郎捆绑到辕门,要当场斩杀。关键时刻八贤王赶到,从中说合,认为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才将七郎救下,幸免于难。
太平桥建于1640年,古称接龙桥,中间有阁楼,供奉佛像,两头为斗拱结构,呈蜂窝状。该桥为石木结构,桥长48米,宽4米,桥上建有风雨亭,高八米,风雨亭共22排,樑上饰有鲤鱼凤凰图。1976年毁于火灾。1986年,时任中央军事顾问委员会顾问周仁杰将军在撰写红军长征回忆录时,想到当年激战城步莲花桥的情景,于是重回城步故地考查。据周老回忆,1934年9月,红军长征经广西资源过城步途中,遇国民党李觉部第二补充总队和第五十五旅一0九团追击我红六军团,9月11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时任红军营长的周仁杰带领后卫部队在皮冲界、人山头、观音阁、莲花桥等地与敌军发生激战。在此次战役中,莲花桥之战最为激烈,胜利完成了保护红军主力西进通道的任务。时隔50多年后周老将军重访此地,但该桥已经烧毁,加之当年战斗之时也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依稀记得当年战斗时他躲在一块石碑后面,而这石碑上面有一个花纹图案像一朵莲花,于是,将这场激战称之为“莲花桥战斗”。据丹口一带老人们回忆,当年红军在莲花桥战斗的前一天,红军就驻扎在蓝氏宗祠和观音阁,当天早上在宗祠内召开了战前动员部署会,部队要在莲花桥接应从天鹅界往仙鹅下来的另一支红军队伍,然后一起往绥宁方向行进。结果,在接应过程中等到傍晚时与敌人发生了这场激烈的战斗。1978年和2014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重修了莲花桥。当年红军在蓝玉故里英勇作战的故事,让蓝玉故里成为新时期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
城步丹口镇蓝玉故里苗族风雨桥全景-太平桥 雷学业摄
——民族民俗价值
在这座宗祠之内,无论木构件、石构件上的图案,都是经过巧妙构思而精雕细刻的。不论是正面牌楼上或两侧墙上的檐口、窗棂,或泥塑,或彩绘,无不精美绝伦,靓丽无比。有的体现英武的将士们南征北战的历史画卷与英雄气概,有的描绘了苗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无不栩栩如生,富有情趣。祠堂内众多雕塑、绘画具有鲜明的苗族风格。正堂主樑与承樑上雕有龙犬、圆盘、龙亭,这是盘瓠崇拜的遗迹,是盘瓠文化在苗族民间艺术中的孑遗。下承樑上雕有饕餮形象,是盘瓠文化和楚文化在苗族民间艺术上的写照。
城步苗族有着厚重的图腾崇拜,龙虎麒麟、饕餮牛蛇都是苗民的崇拜对象。蓝氏宗祠建筑上雕刻的“鸟人飞天”“双龙抢宝”“麒麟飞天”“鹍鹏展翅”“燕子衔泥”“蛇鼠对弈”“双狮守门”等图案,就是这种民族信仰在宗祠文化中的体现。“鸟人飞天”这幅图案,意寓人类起源、生存和发展,苗族认为人类祖先是从鸟人部落时候开始的,通过十几万年的进化,才形成后来站立行走的人类。麒麟亦名四不像,牛头、龙身、狮尾、鹿蹄,是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秘动物,它能辟邪安宅,逢凶化吉,“麒麟飞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燕子是一种依人而居的益鸟,它们辛勤做窝、嬉戏恋爱、双双孵蛋,养育儿女。城步山歌“二月好唱祝英台,燕子双双进屋来,燕子双双飞樑上,这双去了那双来”,唱出了苗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燕子衔泥”雕塑体现了苗族人民辛苦耐劳的品德。蓝氏宗祠后檐的马头墙上,还泥塑了两樽似人非人的男女裸身像,寓意世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贫贱低微,荣华富贵,一切皆空。
在蓝玉的后裔中,随着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徙,有的被划入汉族,有的成为苗族,还有的被认定为瑶族、侗族、壮族···蓝氏宗祠的存活,大大增强了蓝氏后裔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2007年,太平村隆重举办了“纪念开国勋臣蓝玉诞辰666周年暨首届扶城四八乌饭节庆典”,除本县1000多名蓝姓苗胞外,还有来自湖南武冈、绥宁、会同、洪江、黔阳等县以及安徽、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等外省蓝姓同胞400多名代表参加了庆典仪式,举行了祭祀、看戏、踢棉布球、水田捉鱼,吃“乌米饭”“乌米粑”等活动,加强了蓝氏族人的认祖归宗和联谊来往,增进了民族团结。
——文化艺术价值
宗祠是集一个时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技艺之大成的精品。依靠民间力量传承下来的宗祠文化,虽经社会变革屡次冲击,仍然具有顽强生命力。
蓝氏宗祠正门墙上泥塑造型有“八仙过海”“孟东哭竹”“卧冰求鲤”“羚羊梅花鹿”等图案。“八仙过海”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八洞神仙,其中八仙之一蓝彩和是蓝氏始祖蓝昌奇第108世孙蓝明德之子。《蓝氏家谱》中有对蓝彩和的记载文字和赞诗:“官游卜地居南京,龙踞虎蟠势气新,地灵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耀古今。”“八仙过海”泥塑场面大气磅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孟东哭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孝”里面的一个感人故事。传说一个叫孟东的人,母亲得病在床,病入膏肓,想吃什么儿子就千方百计弄来什么孝敬母亲。在一个冬季,老娘说想吃新鲜笋子,但季节未到,哪来竹笋呢?孟东无奈背上锄头,走上竹山,抱住一根楠竹伤心哭泣,泪如雨下:“竹子啊竹子,我的母亲想吃笋子,请您马上生几根笋子出来,让我挖些回去炒给娘吃,也好了却老娘的心愿!”或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地,或许是眼泪融化了冰雪,瞬间几棵嫩黄的冬笋破土而出,圆了母亲的“吃笋梦”。
城步蓝玉故里苗族风雨桥-太平桥 雷学业摄
太平桥是一座苗族建筑风格浓郁的风雨桥。在河中砌有几排坚固的石墩,石墩上横竖铺排粗壮圆形杉木作为垫墩,自下而上逐层加长,从而缩短墩与墩之间的跨度,既能承载桥重,又能加强桥梁的承载力。桥墩之上铺架一排规格一致的粗大圆筒杉木做底梁,其上横铺平整粗厚木板做桥面,桥面上竖立四柱一间的桥亭,上盖脊檩、桁条、椽皮、瓦片。桥亭连贯成长廊,两侧架设光溜的长条板凳,外装栅栏做靠背。牌楼檐口装饰了环环紧扣的如意斗拱,一直伸展到桥亭檐口处与梁檩衔接,构成玄妙神秘的桥檐。全桥榫卯相连,飞檐翘角,形似长龙卧水,气势恢宏,构造精巧,令人驻足观望,赞叹不已。
——旅游观光价值
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或乡村是没有旅游价值的。蓝玉故里自身强大的历史文物价值、民族民俗价值、古典建筑和苗族建筑价值及其红色旅游价值,给人们带来浓重的历史教育宣示、维系民族团结、艺术审美情趣和美丽村寨景观等诸多功效,有着不可替代的旅游观光价值,是推进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和美丽乡村游的重要抓手。
(二)蓝玉故里保护利用途径
——要凝心聚力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文物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物建筑,也是保护一段文化记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合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保护文物,让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焕发新的光彩。蓝氏宗祠必须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聘用专业古建队伍,按照最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保护。
——要充分发挥宗祠文化协会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乡贤长老斡旋协调作用,制定祠规民约,有利族群村民团结和谐,化解地方矛盾,促进宗祠文物长期稳定保护。目前,蓝玉故里已经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金投入和保护机制均已进入常态化轨道,要充分发挥宗祠文化协会的主体作用进行保护,确保万无一失,行久致远。必要时,蓝氏宗祠文化协会还要牵头组织复建一座苗族鼓楼“太平阁”。
——要多方联手实现抱团发展。蓝玉故里要与该县“红圣庙”“杨氏官厅”这些“省保单位”和桃林、下团、羊石田、铺头、杉坊、清溪、杨家将村等全国传统村落联手共保,措施互鉴,经验同享,积极探索协同保护方式,加大古村落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集中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成果,让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重塑传统村落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
——要创新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坚持保护第一、政策引导、试点先行、价值导向原则,充分发挥文物建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商用”并不是文物建筑的负担,而是让它们再次走进人们生活的一把“钥匙”。“人气”是保护老房子的重要秘诀,社会力量参与,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保护之道。散落于苗乡山寨的文物建筑,如羊石田进士第、太平村蓝玉故里等,不应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而应因地制宜开设博物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村戏台等公共文化场所,或者开办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场所,以唤醒文物建筑的活力。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的潜能和优势,激发其潜在的教育功能、观赏价值和精神内涵,有序推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手段,精心开展山歌、油茶、苗拳、苗绣、龙狮舞和庆鼓堂等非遗展演,推动“乌米稻”“香禾米”“苗香梨”“青钱柳”“峒茶”等苗乡传统农特产品开发,激活乡村魅力,提高村民收入,融合文旅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齐心描绘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参考文献
1、《明史》,清乾隆版(张廷玉)
2、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蓝姓族谱《蓝氏墨谱》
3、清道光版《宝庆府志》
4、清康熙版《城步县志》
5、吴荣臻著《苗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
6、段志强、张正清主编《城步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7、于鹏杰著《城步苗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8、尹建德:《蓝玉故里与蓝氏宗祠》
9、之江轩:《文物建筑的大门可以敞开吗》《浙江宣传》2022-08
10、武吉海:《细品湖湘宗祠文化》《文史博览》2022-09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学业 蓝支让
编辑: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