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龙狮锣鼓闹大年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学业 编辑:伍玉桃 2024-02-04 16:14:00
—分享—

湘西南苗族的“过年”礼俗,是从大年二十四南方“小年”开始的。

进入小年,家家开始宰杀肥猪、打糍粑,磨豆腐,蒸甜酒,熬米酒,做猪血饼,晒“阴米”(苗族油茶主料),发米花···杀年猪那天,要请至亲好友团聚吃饭。大年三十和初一是苗族过年最隆重最讲究的吉祥日子。

春节来临,城步苗乡家家户户打糍粑过年 黄周凡摂

城步苗族拜年很有讲究,礼仪极重。初一早餐后,苗族后生小伙,成群结队前往长辈家中拜年,礼物可带可不带,但鞭炮非带不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燃放一百响、二百响、五百响鞭炮,最客气的是“千子鞭”。现在流行鸣放卷炮和烟花了。那时拜年是真拜,晚辈到了长辈家中,看到长辈,拉着长辈双手,扑通一声,双膝着地,额头贴到地面,口称“给长辈拜年”,长辈忙不迭拉起晚辈,请进茶堂吃朝花子、金瓜子、落花生、甜酒,家中富有的还要发几个糖果,甚至几毛钱小红包。现在拜年只是口中喊喊而已,并不真拜了,瓜子糖果随意吃。20世纪八十年代前,没有香烟,用竹筒烟锅敬烟,抽完一个,用衣襟揩揩烟筒嘴,另装一锅土烟丝递给下一个客人。之后有了“纸烟”,从“隆回”“笑梅”,到“白沙”“长沙”,直至如今“芙蓉王”“和天下”“大中华”,从一根一根发烟到两根四根乃至整包发烟,香味扑鼻。那时瓜子糖果放在掌心按粒数发散,现在摆在桌上随意吃用。那时赏给小朋友晚辈的红包是几分钱几毛钱,现在是几十上百数百元,除了亲戚,团寨中凡来拜年的幼儿学生大学生都要给红包,其乐融融,皆大欢喜,新年吉祥,人人欢乐。

这一天,已分家独立生活的儿女要带上礼物或红包给爷爷奶奶老父老母拜年,“义子”要 给“义父母”拜年。苗族信奉“五行”,凡生辰八字中缺少“五行”之一的,则要通过“寄名”的方式认“义父”,如缺木,则找一株名木古树如松柏树、枫木树、榉木等取名,诸如“松柏”“保松”“桂花”“林生”之类的名字;缺土的则找一座大山名山巨石取名,如“石保”“岩生”“泰山”等名字。初一这天,这些“义子”都要带上酒肉糖果鞭炮给“义父母”拜年。

大年初二,女婿辈们带上儿女上岳父母家拜年。如果是结婚后的第一次拜年,叫做“拜新年”,新郎拜新年能够享受到蛮高的待遇。首先是能与班辈最高的长辈平排入座共餐,坐上席,以后拜年就不能享受这种高规格的礼遇了。就餐伊始,先由年轻后生晚辈用红漆茶盘托六杯米酒呈送至新郎面前,由长辈命其先喝,苗族称为喝“陆合同春”酒。饮毕,同桌之人依次向新郎敬酒,每人六杯。酒兴大发,各人再敬诸如 “新婚幸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四季发财”之酒……如此这般,新郎酒量再大,也必醉无疑。

城步苗谚曰“龙头口呀呀,进屋讨粑粑”。龙狮入屋拜年恭贺新春 杨文武供图

在丹口、兰蓉、五团等地苗寨,还有一种“烫新郎”习俗。初二这天,娘家人得知新郎要进寨拜年,便早早等在寨门或家门口,接过新郎手中拜年礼物后,各自点燃迎客的鞭炮,抛向新郎身前脚后,鞭炮鸣叫,浓烟四起,此时的新郎不能临阵慌乱,四处逃窜,含怒骂人,而要机灵勇敢地躲过鞭炮烟雾,在新娘牵带下,向欢迎人群含笑致意,作揖敬烟,从而赢得娘舅人家的称赞。如果新郎不懂规矩,鞭炮就会直接抛到新郎身上,这就叫“烫新郎”……“烫新郎”既是一种欢迎,又是一种暗示:“你若不善待我家姑娘,我们娘家人也不放过你。”正因如此,“烫”过新郎后,岳父岳母还要设宴款待他们。

在城步苗乡,春节期间带有浓厚年味的团拜活动,则是“龙狮舞”“锣鼓闹年”和“乡村春晚”。

城步龙狮舞早在唐朝时候就已盛行。据《城步苗款》记载:唐代,城步拦牛峒之瓦罐窑长溪水一带,原始住民很多,商业和文化发达,光宰猪杀羊的屠桌就有四十八张,正月耍龙灯十二条。

每年春节,城步苗胞都会喜庆热烈舞狮庆贺新年。 资料图片

神龙贺岁是苗乡拜年的最高礼节,神秘而隆重。待龙灯扎成后择日接龙。接龙当晚,神龙进寨,挨家逐户入室贺年,主家即时在大门口燃放烟花爆竹迎接,并奉上红包、香烟致谢,有的还将一匹红绸系于龙角,以示彩气。龙灯队伍还会应邀前往相邻苗寨拜年祝福,邻村除摆香案迎接外,还由各家各户分批接待舞龙灯人员,好烟好酒好菜热情接待,宾主相欢,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年味格外浓郁。

城步县西岩镇的春节爬龙习俗,表演精彩,舞龙技艺高超 杨文武摂

与龙舞不同,舞狮拜年不进宅舍,而是选取村寨中央宽敞坪地进行表演。城步苗族舞狮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重性格表现,“武狮”重技巧表演。苗族同胞认为狮子是驱妖镇邪的神兽,凡是狮子到过的村寨都清泰吉祥、团寨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还有一种气氛热烈的团拜活动叫“打锣闹年”。从正月初三开始,闹年锣鼓开响,进寨入户恭贺新春。按传统的游行路线巡游,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迎接,夜深时则请进屋中抽烟喝茶(苗族油茶),饮酒吃饭。闹年锣鼓表演队伍由5至30余人组成,道具有钹两副、班锣一面、大锣一面、大鼓一只,花灯无数。锣鼓点子声音独特,铿锵悦耳动听,节奏明快强烈,高亢激昂,惊天动地,响彻团寨。“锵锵、锵锵起;起锵、起锵、起锵起;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起锵、起锵起、起锵起锵起”,曲调欢快热烈,韵律感极强,声音悦耳动听,将苗乡山寨装扮得神秘生动,年味弥漫。

在城步与绥宁交界处的蒋坊、丹口、长安营一带,流行一种独特的锣鼓点子,即按照“咚不隆咚锵,乾隆免我五百七十八担粮”的谐音敲打。康熙末年,城步苗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佃农人数激增,丁瑶负担繁重,官吏仗势欺民,一如洪水猛兽,迫使苗瑶人民揭竿起义。乾隆四年(1739)二月,城步横岭峒龙家溪苗民首领粟贤宇、城步莫宜峒苗民首领杨清保、广西义宁县江底苗民首领张老金等秘密集会,共商举义。同年十一月,在绥宁县耙冲地方发生了“铜石事件”,拉开了苗民起义序幕。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起义全面爆发。义军攻打营汛,劫略官库,截分田地,声震朝廷。清廷急派镇筸镇总兵刘策名率兵镇压,因义军气势昂扬,精神抖擞,清军溃败。同年七月,清廷改派贵州总督、总理苗疆钦差大臣张广泗统兵13000人及乡勇数万征巢义军。八月,苗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20000余苗侗瑶各族群众被害,粟杨等起义领袖被俘就义。这次起义以后,清廷不得不对城步绥宁等地苗民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蠲免租赋,减轻苗民负担。乾隆十年(1745)乾隆诏谕蠲免城步一切钱粮,接连五次“蠲免缓征”,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免征苗米数增加到578石5斗,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城绥两地苗民为了庆祝用无数同胞生命换来的得之不易的减赋胜利,就用舞龙狮,吹芦笙,闹年锣等形式,恭贺新春,祈祝太平。

清末流传下来的城步县民间闹年用的威溪铜锣

“乡村春晚”作为一种新兴的团拜仪式,是最近十年间流行于苗乡山寨的。城步儒林、丹口、白毛坪、兰蓉、汀坪等乡镇都先后举办过“乡村春晚”。兰蓉乡尖头田村大坪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苗寨,苗族文化底蕴浓郁,文艺人才众多,从2010年开始,大坪寨连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山歌、彩调、二胡、唢呐、苗拳、狮舞、龙舞、庆鼓堂等传统苗族文化节目和当代流行文艺节目,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展演,为大坪寨和附近10多个村寨苗汉同胞送去了上乘的春节礼物。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学业

编辑:伍玉桃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